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朱熹的注释是“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意思就是把一块布它挂起来,作为箭靶子后面的背景,叫射侯。当中用兽皮做为靶心,这叫目的,这个目的也叫鹄。“主皮”,就是穿透箭靶子的意思。
“科”,就是等级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这样的,孔子说:“射箭,并不在于能不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射礼的规矩啊!”
古时君子都要习所谓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射箭属于其中一种。通过练习这些技艺可以达到帮助君子修养品德的目的。关于射礼的“古之道”的由来,朱熹引用了《礼记》中的文字,“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就是说过去射箭也是讲力度的,也就是“贯革之射”,这是以杀伤敌人为目的的。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解散军队,并举行了郊外的射礼,从此不在提倡以杀人为目标的“贯革之射”,射箭更多的开始体现技艺和礼仪了。
《论语集注》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进行了评价,注释到“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这是说到孔子所处的时代,周朝已经衰落了,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重启兵锋。又开始提倡以杀人为目的的“贯革之射”,也就是把原有的射礼丢弃了,所以孔子非常的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