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018-12-12 21:20: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语学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诸侯的祖庙。孔子所进的应该是鲁国的太庙。鲁国的始祖是周公旦,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供鲁国祭祀周公的。
        “鄹(读邹)人之子”,朱熹注释“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就是说鄹是鲁国的一个邑名,就是山东省的曲阜县。因为孔子的父亲曾经那里做过邑大夫,所以别人称孔子叫“鄹人之子”。
        本章的译文是这样的,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就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懂礼的表现啊!”
        孔子为什么说这是懂礼的表现,朱熹在《论语集注》引程颐弟子尹彦明的话说,“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就是说礼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字---敬,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孔子在进入太庙助祭时虽然知道按礼仪的要求每件事应该怎么做,但还是要再问清楚、再确认一遍,这正是孔子对于礼仪之事谨慎之至的表现,这也是发自内心尊敬的体现。那个说孔子不知礼的人,又怎么会理解孔子对礼的这种至诚恭敬的精神呢?另一方面孔子的这种做法也正体现了他“知之不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治学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