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2012-02-09 07:49:51)
标签:
文化管理 |
分类: 管理 |
只有20%的员工行为是遵照企业的流程制度等“明规则”,而80%则取决于“潜规则”。有些潜规则如此醒目,虽然没有写在纸面上,其实已经接近“明规则”了。如:董事长在会议室有专门的座位,即时他不在,其他人也不敢沾边。
存在是合理的。比如一家公司把研发、生产和销售分别放在英国、瑞典和美国,有一个全公司的解决方案,英国的工作人员拟定后发给瑞典和美国的公司征求意见,过了许多天,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于是询问情况:瑞典同事说,我们根本没有看这个方案建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因为作为相关人员,方案拟定时竟然没有受邀参与讨论,最后只是落在纸上提供反馈;而美国人则说,方案很好,已经采取措施问题解决好了,竟然没有与英国方面经过反馈达成一致意见就直接付诸行动了。这与民族文化有关,瑞典人喜欢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美国人则天性积极主动,愿意尝试。
IBM企业文化问题专家调查两家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差异不大的公司,然而,一家是流程主导,认为人事最不可靠的;另一家则认为唯一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人,也就是有能力有激情做事情的人,以人为本。根源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而没有对和错之分。
企业合并后,两种文化不同差异后,IBM采取“浮出水面五步法”:
第一步,最基本的议事规则:倾听在先,质疑在后。
第二步:流程主导和以人为本,1-9写个数字,关心别人的同时,打破了站队的问题。
第三步: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们都说,沟通是金,可如果缺少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工具,沟通就与闲聊无异,而无目的的闲聊从来不解决问题。
第四步:CEO总结,流程制度为基础,更主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步:除了流程主导和以人为本议题外,还可以就其他集中管控、授权经营、关注效率、关注风险、严格考核、人文关怀、客户驱动、老板推动等命题讨论,形成“十条军规”。
让潜伏在水面下的水怪浮出水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一旦成功将其显形化,就能够很大程度上简化管理。
认真思考并尝试回答下面十大类问题,有助于了解新公司或合作伙伴的潜规则。
1、领导风格:领导主要管战略和人事吗?还是参与日常工作中?领导之间如何沟通?多长时间通过哪些渠道和程序与领导沟通?领导的开放度应该有多大?哪些事情上开放?哪些领导岗位拥有实权?
2、决策过程:谁是真正的决策者?决策过程中,员工作用是什么?决策时必须意见一致吗?如果是,需要哪些人之间达成一致?什么样的决定要中央集权式决策?什么样的决策要在各地分支决策?一旦决定,谁来保证决策的执行?
3、财务与投资:投资决策时怎样制定的?信息公开还是少数领导之间?谁会参与预算和财务计划制定中?结果超出或低于目标时会怎样处理?财务结果与客户满意、品牌形象、员工满意度相比,哪个更重要?
4、问题解决:如何定义问题解决的目标?如何评估问题是否解决了?选择解决方案,是明确和讨论所有的选择,还是仅仅考虑最优方案?谁参与到什么样的问题讨论中?采取行动前,需要花多少时间用于计划?人们期望如何解决冲突?
5、流程:在多大程度员工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行事而不必严格遵循流程?如果情景不同,流程会不同吗?谁来决定?谁需要参与到流程的哪些方面?
6、责任与监督:公司在任命干部会考评哪些方面?对考评的反应如何?达到或超过目标的员工,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和认同?员工没有完成目标怎样处理?
7、优先级:员工看待客户、投资者、员工的优先级如何?谁更重要?处理业务,按照当地习俗还是国际惯例?怎样确定和强化优先事项?关注长期还是短期利益?
8、合作关系:人际关系有多重要?如何培养?头衔有多重要?在组织中不同层级人如何相处?什么情况下适合团队工作,何时适合个人行动?公司外部工作时基本行动原则是什么?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
9、人员决策:怎样分派工作?谁做出决策?招聘策略是什么?领导是内部提升还是能者居之?喜欢长期忠诚的员工还是新面孔?员工如何发展?是否借助师徒关系?
10、政策:多大程度,员工必须遵守政策,或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行事?谁能做出这个判断,在什么时候?政策在不同情景中会有所不同吗?如果这样,谁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