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聪明人--东软集团CEO刘积仁
(2010-12-31 23:38:33)
标签:
杂谈管理文化财经 |
分类: 管理 |
对越来越多的公司来说,竞争来自创意与智慧资源,而非成本优势。聪明的人才能为企业创造出高得多的价值,他们的一项成果甚至可以让整个公司数年衣食无忧。这一点,对身处软件服务业的东软集团尤为重要。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曾这样比喻公司的业务:“如果将东软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品牌是一边的车轮,技术与解决方案是车身,人力资源就是另一侧的轮子。”
在国内,东软是第一家超过万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目前的员工总数达到18000人。在印度,软件企业拥有10万人并不是新鲜事,而在中国,万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已十分罕见。员工规模的持续扩张直接导致了东软的组织体系相当庞大——公司下设了65个基本单位,39个运营单位,6个研发基地,与18个职能部门。在东软,数以万计的知识型“软件工人”仿佛制造业的流水线,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各种软件相关产品:从手机到汽车音响,从导航设备到医疗设备……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在刘积仁看来,中国应该在各个产业上表现出规模效益,学习制造业走过的路径。“规模是东软的竞争力之一,如果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能做软件,那我们的商业机会就多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他说道。
事实上,东软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在不断强化自身品牌的同时,接下更多的订单,之后,找到足够多的人才,消化这些订单。不过,当组织从数千人发展到近两万人,管理方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种程度上,组织创新与领导力发展成了东软稳健发展的核心。
刘积仁坦言,东软最大的挑战就在于“管人”。一方面,“软件服务这个行业特别依赖于人”,另一方面,这些人并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工人,而是彼得·德鲁克所指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不是在流水线上机械地劳作,而是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思考。在刘积仁眼里,“制造业有机器和制度可以约束,但软件服务业需要个人自我约束”,这其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弹性,需要靠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来调节。
毕竟,一家数万人的企业,如果每天有10%的员工的情绪不在状态,就会产生相当大的浪费。对此,东软开出的药方是“让员工每一天都生活在激情里”。比如,公司试图创造出一个轻松的环境,鼓励员工去试验、参与,甚至去失败。管理者既要明白无误地展示专长和权威,同时又要做到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员工的激情来自于他想登得更高,所以企业要讲究培训,讲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人不断地提升。”刘积仁称。
于是,每位新入职的员工都会有一位资深员工充当他的导师,这种“导师制”既能帮新员工提升业务能力,也能帮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刘积仁认为,一个公司的精神文化很多时候取决于员工的直接领导,而不是组织内的泛泛而谈。换言之,“你对公司文化的感觉就是你对直接上司的感觉。”
基于这种理念,东软将领导力建设提升到相当重要的位置,每年都会展开360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然而在18000人的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对他的直接上司满意确实不太容易”,既便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东软还是努力去把它尽量做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