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命题 不同的答案
(2010-12-30 08:34:18)
标签:
管理杂谈文化 |
分类: 管理 |
管理的永恒主题总是如何有效地组织众人的活动来利用环境资源,进而实现策略的目标。它永远是关于“如何激励个人行为”,“怎样组织集体合作”,“为什么要顺应环境”,“强调什么策略能力”。但是,对应不同的时代,我们追求不同的目标;同样的命题,我们给出不同的回答。
十年之前,入世盟约将中国与世界绑定,中国商业的发展自此再也无法从全球化中单独逃逸。从焦虑忐忑到发现机会,中国企业开始追求世界级的规模与效率。我们用十年的时间,将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用得已臻化境,中国制造因开放而盛放,中国制造的标签贴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该值得骄傲,如果没有13位年轻人的悲剧。2010年,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接连出现十数起员工自杀事件,世皆愕然。而后我们开始反思效率与速度,在数字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金钱不眠之时,我们是否要寻找或是重塑缺位的文明?
有些人已经给出答案。在过去的十年间,从管理学领先的五大期刊(AMJ,AMR,OS,ASQ,SMJ)发表的研究可以看出,人的个人心理身份、集体心理身份以及社会心理身份的认同过程成为近十年的关注要点。如果过去的管理可以用“让人更有效率”来概括的话,这十年,管理者最关心的则是:“让效率更具人性。”
如何让效率更具人性?一批学者开启了积极心理组织学的研究。他们认为管理者要以积极正面的心理活动作为微观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积极的语言、正面的互动、健康的目标、鼓励的行动、平等的沟通、正义的程序等方式在组织中普及积极的心理和正面的行为。它们可以推动和滋养个人的“盼望”心理活动。人靠希望以自救。“盼望”的心理情节和能力牵引出勇敢的、坚毅的、持久的个人与组织行为。在极端恶劣和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它是组织自救自新的唯一道路。
高度不确定性,这恐怕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为了应对环境的突然变化,组织得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变革要求组织成员解散既定的角色互动关系,建立新的角色和互动关系。而信任则是由混乱快速导入合作阶段的组织原则。但值得信任不是抽象地发生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它一定是在两个人的相互关系中被感知、被认识。
于是,管理者开始给予感性活动、感知能力和情感资源前所未有的尊重。2010年世界管理学院大会的主题就是:勇于关爱(Dare to Care)。管理学的领先期刊也开始号召学者去研究小人物,分析被管理者,改变管理学中隐含的“经理之上,上智下愚”的习惯思维。
勇于关爱,这也是在富士康陨落的“小人物”们给我们的警示,勇于关爱应该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运行的新原则。鲁迅先生曾叹过: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要滋养众人的“盼望”,有学者告诫我们,与十年前不同,如今应该超越生存问题去思考:一个国家发展现代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应该也是中国新商业文明的内核之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