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过去四个月,每周一几乎都成了开启一周新破产、裁员和股市大跌之始。在伦敦,上周的颜色还是蓝色的“忧郁星期一”(Blue Monday),本周却瞬间下沉,成了“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
伦敦的星期一从蓝色转到黑色的那一天,适逢台北的大年初一。当天早上,英国首相布朗在伦敦外籍记者协会(FPA)就目前的经济现况发表讲话,疾呼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渡这场经济风暴,重建全球金融新秩序。
针对布朗在“黑色星期一”这一天的演说,英国广播公司(BBC)审慎下了一个标题,“布朗警告对抗悲观主义”。
许多人不解,英国首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大众,要充满希望,要乐观呢?偏要绕个大圈,叫大家“对抗悲观主义”?
布朗讲演把这次的金融危机形容为全球新秩序生产前的“阵痛”,强调此刻不能只抱希望,更要采取行动。布朗对乐观只字未提,反要大家对抗悲观主义。布朗不但未激励大众要乐观,还提醒大家此刻尤其不可“含混其事”。
英国首相这句“不可含混其事”,似乎最得民心。面对贬值了百分之三十的英镑,接近二百万的失业人口,任何有关希望和乐观的讲法,这个时候,在英国似乎都变得不知民间疾苦。英国商业部长瓦蒂拉因为表示,她可以从经济衰退中看到复苏的“绿芽”,成为第一个犯众怒的政府官员。工作部长麦克纳提在失业率节节上升时,因告诉大家,“隧道终点有亮光”,被舆论批评活在幻想世界里。
仔细想来,要了解英国人还真的不太容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让很多英国人觉得很称羡,可是,英国政治领袖若真的有那股直接表述的热情与希望,定会让大部分的人质疑却步。
英国人面对困境和危机时的战斗心是旺盛的,情绪上却极度抑制。大众要的不仅是决心而已,而是“严厉的意志力”。
英国名相丘吉尔是历史上公认的演说家,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中,绝口不提希望。但他那句,“我能够提供的只有血、汗,劳苦和泪水。”传诵迄今。
一九八一年,英国失业人口超过二百万人,撒切尔政府的工作大臣泰比特也没有谈希望,只告诉大家,“骑上你的单车,出去找工作!”泰比特的态度,从某个角度看,其实很残酷,但“骑上你的单车”自此却成了一种精神。
危机重创衰老的欧洲,罗杰斯说:英国完了!
英国人也许不要领导给的“信心”,但是没有“希望”,活着未免太压抑。
在这个时间,我们需要“信心”还是更需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