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白蕉城东中学学生于2013年12月11日跳楼自杀一事,希望大家细细阅读以下文字

http://s10/mw690/001wVK3Lgy6EUvvOiQ969&690
http://s9/mw690/001wVK3Lgy6EUvvvwHC28&690
http://s9/mw690/001wVK3Lgy6EUvvBYzS88&690
http://s4/mw690/001wVK3Lgy6EUvvHHI713&690
一直以来,社会都会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归咎在孩子身上。还记得06年,平沙一中女生开学第一天回家上吊死亡的事件嘛?那时候到现在,学校,老师,家长,
社会,对此事的评价是什么?看看当年的报告和评论,都是一脑子说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我想问:孩子天生就爱找死的?作为大人,我们该想和做什么?
以下,让我们重温当年的悲哀,再次细读那位有心的老师的心声!大家都该反省什么?还是依然固执的认为
我们都没有错,都是孩子的错?
就“初三女自缢”给省教育厅长的公开信:中小学应强制配备心理教师
就“初三女自缢”给省教育厅长的公开信:中小学应强制配备心理教师
尊敬的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并其他领导:
您好!
怀着很很沉重的心情跟你写这封信,非常沉重!
今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样打开南方都市报,一条新闻跃入眼帘,《开学首日初三女生自缢
新学期排座位后心情不好》。文中说,昨天(1日)是珠海市金湾区平沙一中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名初三女生中午放学后,在自家床上自缢,被家人发现时已死亡。据了解,女生年仅15岁,刚刚升入初三,学习成绩优异,但上学期成绩有所下滑,老师推测其自杀与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社会转型期间,价值、信仰模糊,有限的资源VS过多的人口,“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自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9月
1日这个传统的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开学去的日子,这位珠海女生在花一样的事端用几乎最残酷的方式自己终结了自己生命,令我及我的家人嘘唏不已。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我是广州一所大学的老师,担任班主任,班上有50名学生,还好,在和他们接触的1年多时间里,他们总体还是愉快地生活、学习。
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家景较差、性格内向、就业压力大、成绩波动大的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几年在广州其他一些高校屡有类似案例。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外甥女,也是今夏读初三。成绩不是太好,心理压力也是不小,我会时不时打电话引导、关心她,但感觉她不是听太听得进去。
那一刻,我想起了10多年前中学时期的我,心情不愉快时,同窗的疏导、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助我迅速恢复心灵阳光。
那一刻,我想起了前年我在留学期间那些欢乐、活泼的美国学生。在我所在的实验室,常有美国大学生自发来做试验。在他们的脸上,从来看不到郁闷两字,能自
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主动性大,创造性强,但做试验时记录数据的严谨、认真,一点不亚于中国大学生,至少比当年的我要好。
胡思乱想,
再多的想像也就不回这位15岁女孩刘某某的生命,再多的安慰和同情,也补充不了死者父母、一对离开女儿到斗门打工的父母的心。从事情本身看,刘姑娘上个学
期就有严重的自虐举动,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一个朋友,总觉得学习成绩比第一名的同学差很远,苦于无法追上,就用绳子抽自己的胳膊,其行为近乎自虐。日
记中的语气很悲伤、无奈,并问老师该怎么办。”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获悉后,及时做了宽慰,但并没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回忆说,9月1日开学,班上根据学习成
绩排座位,学习退步的刘某某被排在了“离讲台最远的一个座位,刘某某当时没说什么,但看得出心情很不好,当时还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也没有回答。事后来
看,这个排座位成了用衣物扭成绳索上吊的最大诱因。
写到这,有7点想法想和罗厅长交流:
1、平沙一中的这位班主任是有点责任,但更大的责任不在于他(她),他也按平常思维和做法做了努力。自己的学生出了这种事,估计他也很不好受,千万不要
再去批评他,而是要去疏导、引导他,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阴影转嫁到老师的头上。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中小学生对生活绝
望,曾想过自杀。最重要的是,应该告诉这位班主任,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异常学生”,他该怎么办?
2、刘某某同学透露,该班按照“学习成绩排座位,成绩好的列前”,是否属实?该校其他班级怎样?是学校行为还是班主任个人行为?希望组织调查组,给死者父母和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一个说明。按“成绩排座位”早已被证明是扼杀非优秀生尊严的一大毒药。
3、该校是否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灵误区?是否有足够多的课外活动缓解孩子们的紧张心情?如没有,是否可监督加以执行。
4、呼吁全广东的各级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多一点有效沟通,尤其对那些家景较差、性格内向、就业压力大、成绩波动大的学生,尤其对那些父母在外打工(如刘某某的父母)、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孤儿,更应重点加以保护。
5、学校现今的考评指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应作为考评学校、校长的硬指标。如发生极端事件,应“一票否决制”,就像计划-生-育方面对各地方行政负责
人的考核一样。广东的中小学校能在全国率先启用这个硬指标吗?如实行,可请专家、学者,设置是学生自己,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与此同时,老师的心理健
康指标也可纳入。
6、学生问题,牵涉到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学校、主管部门、社会、民间等方方面面,在这个多链条中,教育问题根本上还要学
校和主管部门加以牵头解决,“等靠要”的心理要不得。这起事情的本身,肯定要归根于整个社会大背景,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等等。在全局性的东西一时难一改
变的时候,我们至少在局部能舒缓这个事情,治不了本,治标也可以。多一朵花朵健康成长,就多了一份色彩。
7、我最想说的是,现在的广东高校,
已经强制性地要求按学生比例4000:1配置心理老师,我殷切希望这条措施也能落实到中小学校,适当的心理“按摩”、及时的药物治疗,是对付心理恶-魔的
两大利器。同时,中小学岗位设置上有心理老师,但名称不能叫这个,孩子们都很敏感,不妨叫“开心老师”“知心姐姐(哥哥)”等等。在配置心理教师的过程
中,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费、编制、师资等等,但是所有的客观困难都不能
成为我们朝这方面努力的理由,没有有力的措施、切实可行的方法,没有主管部门的牵头实施,没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和想法,供罗厅长和其他领导决策时参考。
祝广东的1650万中小学生有能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就“初三女自缢”给省教育厅长的公开信:中小学应强制配备心理教师
尊敬的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并其他领导:
您好!
怀着很很沉重的心情跟你写这封信,非常沉重!
今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样打开南方都市报,一条新闻跃入眼帘,《开学首日初三女生自缢
新学期排座位后心情不好》。文中说,昨天(1日)是珠海市金湾区平沙一中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名初三女生中午放学后,在自家床上自缢,被家人发现时已死亡。据了解,女生年仅15岁,刚刚升入初三,学习成绩优异,但上学期成绩有所下滑,老师推测其自杀与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社会转型期间,价值、信仰模糊,有限的资源VS过多的人口,“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自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9月
1日这个传统的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开学去的日子,这位珠海女生在花一样的事端用几乎最残酷的方式自己终结了自己生命,令我及我的家人嘘唏不已。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我是广州一所大学的老师,担任班主任,班上有50名学生,还好,在和他们接触的1年多时间里,他们总体还是愉快地生活、学习。
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家景较差、性格内向、就业压力大、成绩波动大的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几年在广州其他一些高校屡有类似案例。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外甥女,也是今夏读初三。成绩不是太好,心理压力也是不小,我会时不时打电话引导、关心她,但感觉她不是听太听得进去。
那一刻,我想起了10多年前中学时期的我,心情不愉快时,同窗的疏导、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助我迅速恢复心灵阳光。
那一刻,我想起了前年我在留学期间那些欢乐、活泼的美国学生。在我所在的实验室,常有美国大学生自发来做试验。在他们的脸上,从来看不到郁闷两字,能自
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主动性大,创造性强,但做试验时记录数据的严谨、认真,一点不亚于中国大学生,至少比当年的我要好。
胡思乱想,
再多的想像也就不回这位15岁女孩刘某某的生命,再多的安慰和同情,也补充不了死者父母、一对离开女儿到斗门打工的父母的心。从事情本身看,刘姑娘上个学
期就有严重的自虐举动,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一个朋友,总觉得学习成绩比第一名的同学差很远,苦于无法追上,就用绳子抽自己的胳膊,其行为近乎自虐。日
记中的语气很悲伤、无奈,并问老师该怎么办。”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获悉后,及时做了宽慰,但并没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回忆说,9月1日开学,班上根据学习成
绩排座位,学习退步的刘某某被排在了“离讲台最远的一个座位,刘某某当时没说什么,但看得出心情很不好,当时还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也没有回答。事后来
看,这个排座位成了用衣物扭成绳索上吊的最大诱因。
写到这,有7点想法想和罗厅长交流:
1、平沙一中的这位班主任是有点责任,但更大的责任不在于他(她),他也按平常思维和做法做了努力。自己的学生出了这种事,估计他也很不好受,千万不要
再去批评他,而是要去疏导、引导他,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阴影转嫁到老师的头上。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中小学生对生活绝
望,曾想过自杀。最重要的是,应该告诉这位班主任,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异常学生”,他该怎么办?
2、刘某某同学透露,该班按照“学习成绩排座位,成绩好的列前”,是否属实?该校其他班级怎样?是学校行为还是班主任个人行为?希望组织调查组,给死者父母和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一个说明。按“成绩排座位”早已被证明是扼杀非优秀生尊严的一大毒药。
3、该校是否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灵误区?是否有足够多的课外活动缓解孩子们的紧张心情?如没有,是否可监督加以执行。
4、呼吁全广东的各级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多一点有效沟通,尤其对那些家景较差、性格内向、就业压力大、成绩波动大的学生,尤其对那些父母在外打工(如刘某某的父母)、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孤儿,更应重点加以保护。
5、学校现今的考评指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应作为考评学校、校长的硬指标。如发生极端事件,应“一票否决制”,就像计划-生-育方面对各地方行政负责
人的考核一样。广东的中小学校能在全国率先启用这个硬指标吗?如实行,可请专家、学者,设置是学生自己,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与此同时,老师的心理健
康指标也可纳入。
6、学生问题,牵涉到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学校、主管部门、社会、民间等方方面面,在这个多链条中,教育问题根本上还要学
校和主管部门加以牵头解决,“等靠要”的心理要不得。这起事情的本身,肯定要归根于整个社会大背景,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等等。在全局性的东西一时难一改
变的时候,我们至少在局部能舒缓这个事情,治不了本,治标也可以。多一朵花朵健康成长,就多了一份色彩。
7、我最想说的是,现在的广东高校,
已经强制性地要求按学生比例4000:1配置心理老师,我殷切希望这条措施也能落实到中小学校,适当的心理“按摩”、及时的药物治疗,是对付心理恶-魔的
两大利器。同时,中小学岗位设置上有心理老师,但名称不能叫这个,孩子们都很敏感,不妨叫“开心老师”“知心姐姐(哥哥)”等等。在配置心理教师的过程
中,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费、编制、师资等等,但是所有的客观困难都不能
成为我们朝这方面努力的理由,没有有力的措施、切实可行的方法,没有主管部门的牵头实施,没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和想法,供罗厅长和其他领导决策时参考。
祝广东的1650万中小学生有能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一位普通的教师
2006年9月2日深夜
2006年9月2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