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于卧室两年后被发现所折射的道德缺失
(2009-06-04 00:51:23)
标签:
人口老龄化尊老爱老亲情孝道道德缺失杂谈 |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一期刊文披露了一桩发生在上海的骇人听闻的事情:一位独居的老太的骨骸今年5月15日在她家卧室地上被发现,距她死亡已有两年又三个月之久。
老太叫胡建玲,时年7月将满60岁。她的第二个丈夫2003年死于癌症。与第一个丈夫生的两个儿子都健在,老大因患痴呆症住在养老院,老二现年44岁,就住在对面楼里,但很少与生母往来。2007年的年夜饭是他最后一次见母亲,此后再未联系上。邻居自年初五后再没见过她。如果不是一个水管工翻墙进去关总闸,老太的黑色胶原状的骨骸不知何时能见天日。
按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7%,就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在1998年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2007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增长至12.86% (1.4302亿人),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而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
国家制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法律手段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障。然而在各地具体的实施步伐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据胡老太居住的小区居委会介绍,小区在2005年就实施了独居老人平安报告制度,小区居委会41位独居老人都有助老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联系。不知怎么会漏掉胡老太。如果说,2005年胡老太还未满60岁, 2007年7月总满了吧?居委会找过她吗?如果找过,想尽一切办法要找到她吗?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应该是在道德层面。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以孝道为先。《论语》中有15处关于孝道的论述,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又如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子在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时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国学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呼吁寻找失落的亲情和感恩意识。笔者以为,尊老敬老爱老,对于社会,是和谐之源;对于个人,是道德之本。老人死于家中两年多无人知晓所折射的,正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们渐行渐下的道德水准相背离的现状。
据报道,事发后,胡老太的二儿子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