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胡言乱语 |
最近好像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己,包括脑子里也没有剩余的地方来想些什么,就算是报纸和杂志都是草草翻过,更别提小说,这一段时间可能是我一直以为买书最少的。新书鲜有能让我有兴趣翻看,回头想想最近买的书竟然除了盗版书就是二手书了。
越来越感觉盗版书比正版书人性化,基本你想到的对方都会出。我在盗版书市看到合订本的小人书,一下子就买了十几本。从《四大名著》到《说岳》、《聊斋》。不过依然在寻找《春秋列国》。
另外在沈阳故宫旁边就是靠近中街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叫做盛京古文化市场的地方。一个很大的二手集市,没有北京古玩市场那么浮躁,更多的是一些个人的小东西。很想在那找一台老式135的旁轴相机,最后还是在旧书摊挑了两本旧书回家。
两本都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是77年版的《红岩》一本是83年版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前者是一直在找的,后者则是随便挑的。实话实说我并不习惯有些名著的述事方式还有国外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冗长的名字,总觉得要花费大量时间用在记住人名上是很无聊的事情。莎翁的作品我读过几部,但其中大量人名和诗句让我一阵阵头痛,这本故事集把莎翁所有作品都改写成一万字左右的短篇,正好适合我这样的懒人。两本书一共七块钱,现在还觉得合适。
回到家翻开书才知道这本改写莎翁的故事集竟然大有来头。原来不光是我或在中国,即便是在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也算得上是深奥的古典文学,我以为这本书不过是中国翻译家做的儿童读物,原来竟然是出自一对十七世纪英国散文家之手。内容先且不说,就连书中所配插图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再说回本文的原作者,是一对姐弟.英国散文家玛丽·兰姆和她的弟弟查尔斯·兰姆。他们在1807年完成这部作品,译者在序言中说作者玛丽在给撒拉·斯托达尔斯(又是一个烦人的名字)的信中写:“我们俩就像《仲夏夜之梦》里的赫米娅和海丽娜那样用一张桌子,我闻着鼻烟,他呻吟着,说实在写不出来,他总是这么说着,直到写了又觉得还算过得去。”
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有关作者的出身:“查尔斯·兰姆出身贫苦,他的父亲约翰·兰姆给伦郭的一个律师当仆役。查尔斯由于口吃,没读过大学,在东印度公司当了三十三年的小职员,玛丽还靠揽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曾经神经失常,亲手杀了自己的生母.查尔斯本人也曾一度进过疯人院……
很让人崩溃的一个简介,杀母进疯人院的一对姐弟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却成了世界经典.这本身就比比他们翻译的作品更有趣.
前一篇:全非
后一篇:血浓于水——北京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