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往事——红包篇

(2006-05-15 00:44:36)
分类: 胡言乱语
没想到一个几年前写的东西还会引起大家的关注。看到留言,有许多是对医生生活不甚了解的朋友,我的文字也许让他感觉很新鲜,或者很惊诧;也有几个好像和我一样,是曾经、现在或者将来的医生,对于他们,我的文字可能会让他们熟悉,引起共鸣或者其它。当然也有不理解的朋友,这与现时社会上那些医生的负面新闻有关。弄得医生总是处于里外不是人的处境。
 
你治好病是应该,但只要你治不好病,那就是庸医;只要你吃过、拿过病人的东西,那就是贪;医生绷着脸说点事,马上人家就说你虚伪,我以为说两个轻松的段子,让大家知道医生也一样有酸甜苦辣,不行!这就是没有医德,医风。呵,这些是玩笑话,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医生也同样是人,脱去白大衣还不是像你我一样正常的生活。写下这样的文字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这些不过是自己对以往生活的一些拾趣。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充满一些有趣的经历,就连你坐在路边的修鞋摊修鞋时,修鞋的大叔都会讲两个开心段子呀。何况我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传说中的职业贵族呢。
 
上一篇已经是我在2001年刚到北京时写的了,那些都是当时记得很清楚的东西。现在突然要再去想以前的生活还真有些困难。我是99年医学院毕业,当年十月工作,一直到01年四月从医院辞职。加上大学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吧,当时对这段日子很不以为然,现在想想还是挺让人怀念的。因为我是学麻醉的,所以在临床的时间特别短,基本上就是在手床室呆着,比起临床医生,我这个麻醉师要比他们轻松的多。因为不会24小时面对病人,听不到那么多的牢骚,见不到那么多的事与人。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医生生活甜多于苦。
 
开始说红包,好像这个东西一直是我们医生敏感,社会反感的东西。
 
从我去实习的第一天起,带我的老师就对我说:我们当医生的从来没有要求过别人给红包,给东西,但现在社会风气如此。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能不收就不收;给不给红包手术做得也都一样。开始我也以为是老师在做态,不过后来时间长了,就知道有些事真的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
 
东北的风气很奇怪,就连治病都会攀比,我不知道现状如何,但我在实习时的确如此。无论治什么病都要去最好的医院,托关系找最好的医生,递红包、请吃饭,送礼。甚至最后形成怪圈,你没有递红包,送东西,便好像手术费没交齐一样。经常会在手术室外听到两家家属类似的对话:你给了多少?你请大夫上哪吃的饭。很有炫耀的意思,对于这类人,用我们老师的话是能宰就宰,反正摆明了财大气粗。你不收红包,还真好像不给他面子一样,在我们当地就因为有医生不收红包而被打的事情发生。而另一类人就是普通百姓,本来手术费就已经让家里重担累累了,但还要死撑着拿出几百块递红包,一般这样我们都是几句话给推过去。人有没有钱,都不用从穿着,言语,只要在手术室门外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看得很清楚。不过有时候把红包推回去也挺尴尬,因为无论有钱人还是没钱人,这红包给的都十分坚决,这里有面子问题,在大庭广众之下红包被退回来让别人看了就以为是医生嫌红包太薄,另外还是安心的问题,给了钱,家属就觉得手术一定会成功,就安心了,没给红包的家属坐在手术室外就跟坐在刑场上一样,坐立不安。我实习的时候经常能看大夫和病人家属在手术室外门口打二十分钟太极。还有家属追到手术室里给钱的,把红包往大夫办公桌上扔的。当时这些我们都见多了,见怪不怪。有时实在推不过,就由护士长出面。我觉得护士长在医院科室里的角色就像家长一样,里面长短,面面俱到。有时见到那些没有太多钱,而又想心里好过些的人,护士长都会交代他们,别给红包了,或者是在夏天给手术室的大夫护士买箱可乐,或者是两个西瓜,要不然就是买几个盒饭给那些中午下不了台的大夫护士备着。几十块钱就让家属感觉礼到了,这心里也就坦实了,不过反过来说,这也就成了我们大夫吃拿病人的了。
 
当然,在我实习的时候我就已经听说和见到有大夫明跟病人要吃要喝,要红包的。哪都有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医院。我实习的医院有一个大夫,不收红包不上台,就让自己的实习学生做主刀,他站在一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明知他不对,你也无话可说。院长都没办法,理论上人家并没有做错,而且他的学生倒是挺高兴总能主刀。不过也有例外,我实习的医院当时有一个巨牛的的脑外主任,我刚到医院时就听说他每个月的黑收入不下万元。当时就想这人刀得多狠多快呀,我开始以为这人在医院里的口碑一定极差,但结果正好相反。他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有一次我看到他做手术,那主任特别怪,不喜欢不认识的实习生在身边,平时看到有其它实习生看台就会骂。我看的那次正好是夜班急诊,人手不够,我帮我老师做全麻。那主任其实很年轻应该四十岁左右,略胖。做起手术相当利落,而且他一直脸上面无表情,现在想来有点装酷的嫌疑。过程中也一句废话没有,脑膜缝合后脱衣服就走。后来术后随访,我跟老师到了脑外办公室,看到那脑外主任仰着头坐在椅子上,嘴里叨着的烟都燃到了烟嘴的位置了。我老师跟他打招呼,又喝高了吧。那主任把头摆正,一双眼红得跟花似的。他连话都没说,就是摆摆手,旁边的一个实习生连忙把病志递给我老师。后来我听说这脑外主任从来不写病志,除非情况特殊,要不连房都不查。当时我对这人挺好奇,总借机会跑到脑外科去。那时整个楼里就脑外科室实习生最多,办公室里除了正职的医生,竟然坐了近十个实习生,后来才知道,除了正常实习生以外,竟然还有一些是慕名背着学校转科跑过来。当时还有一个人更夸张,自从他在脑外跟这个主任实习过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学校去,听说连当年毕业考都错过了。我和那学生说过话,那学生一脸不在乎说,反正晚走一年正好在这脑外多呆一年。放弃自己前途免费给人当孙子,当时听了把我惊得不行。我刚才也说了,那脑外主任对实习生的态度极不好,对自己手下的实习生更是当牛当马使。而且他本时根本就很少给那些学生讲什么。手术台上,他也很少开口讲话。我经常看到的就是他总在必要的时候用手里的钳子猛地敲一下一助或者二助手上的止血钳,眼神跟剑一样瞪对方一下,那实习生就得赶快要么夹血管,要么用纱布,他的实习学生一上台都跟打战一样,高度紧张。而且他从不做善后工作,差不多的时候一句话不说把钳子一扔,脱衣服走人,然后剩下几个学生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做结束工作。就是这样的人,在我想像根本不可能在医院呆长久,结果听说天天围着他要他做手术的人排成排,为了能让他做手术也是用尽办法。基本都是摆明了开价,这早就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红包了。如果用武侠小说里的概念,这个脑外主任就是个绝顶的高手,亦正亦邪。一次又是夜间急诊,做完手术已经是凌晨五点多,我回到手术室整理器械,竟然看到他在手术室里抽烟,在手术台抽烟是大忌。可他在那抽烟,护士长来来去去一句话都没有。不过当时他坐在窗台上,一边抽烟一边向外望着。让人觉得这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不过后来问了一些人,也问了他的学生,都没有问到什么,或许别人给我讲过,只是我已经忘了。
 
好像话题有点偏离轨道,不过在文章最后,还是回到正题吧,再说一个与红包有关的笑话吧。
其实大家不在医院工作,接触不到那么多的人与事,所以没办法理解我们对一些事的看法。忘了跟你们说,那时医院常见的一种人,有些像医托但又不同。就像我上面说过,东北人在看病的时候总会想要找一个好的医院,好的医生,然后托托关系,让手术费,药费便宜一些。而这时就会有一种人出现在病人的身边,说他“上面有人”。这类人现在在东北各个层面都还大有人在,他们总说认识某某医院的谁谁谁,让他来办,可以找到好病房,好医生,手术给你做的好好的。而他在中间周旋总会多少得到病人家的一些回报吧。我实习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人,那人经常带病人来医院做手术,不是家属就是同事、朋友,反正个把月就看到他出现在手术室门外。那人对外生称自己在手术室里有铁子,只要找他手术能找到最好的外科大夫,麻醉师,而且手术费用还低。其实这人也就是在手术室门外晃悠时间长了和手术室里的人混个脸熟,能叫出护士长的名字,那还是外面宣传板上看到的。但他说的煞有其事,总会有人上当,他总当着病人家属的面拉着手护士长手说:姐姐呀,这可是我大姑妈,这次手术就靠你们啦。护士长懒得理他,手术当然是照常做。完事他就会跟病人家属说:你看,这手术做得多快,本来要三小时,这次两小时就完事了,本来要手术费要七千,这次算下来就五千多。他说的东西本来就是无根无据,你也没办法去对证。结果病人家属总会信以为真,请吃请喝,还给他谢礼。听说那人后来火了,当了职业的医院公关,连班都不上,天天泡在手术室门外。带着病人家属楼上楼下地乱蹿,来打通关系,就连红包也由他经手送给大夫。不过我想他也是靠这个来赚钱的吧。他到手术室从来不给什么红包,最多就是买点东西送到手术室。他总是在手术前把东西送到,然后在病人送入手术室时,他就旁边对护士长大喊,姐姐,东西我可是早晨就送到了,这是我哥们,咱这手术要做好啦。听着他的话,我们就在里面笑,但从来没觉得有必要怎么样。不过他后来倒是越来越过份,原因可能是那红包的钱如果不花便是他自己的,他越来越舍不得吧。开始送的可乐换成了汽水,一块钱一个的冰淇淋换成了一块钱四根的雪糕。这还不算,他有一次买了二十瓶汽水,早晨送过来,我们放在桌子上还没有人喝,他中午就跑到手术室来,护士长很奇怪地问他要干吗,他说来要那二十个瓶子,因为每个瓶子还有五角钱押金。当时护士长差点没有崩溃,两句话把他骂了出去。后来他还跑过来几次要那瓶子,护士长早把那瓶子给了医院的清洁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