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育儿博客有征文,爸妈如何巧妙应对“可怕的2岁”?
因为之前就对这个话题颇有感慨,这次积极参加。
再有不到一个礼拜,宸宸就满两周岁了,已经进入成长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国外就有说法“terrible
two",意思是“可怕的2岁”,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随着孩子身体语言的不断发育,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很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于是只能用发脾气、哭闹来发泄不满,大人也开始为宝宝的“任性”而苦恼。
宸宸1周岁以后就开始表现出“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发火的特点。他的口头禅就是“不的”,问他喝不喝奶,或者想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十有八九的回答是“不”。后来发现他有时候说“不”的时候,并不是真的“不要”和“不想”,而是习惯性地反对。
宸宸“叛逆”的具体表现常常是大哭大闹,乱扔东西等,之前也写过几篇有关的博文(请看相关博文),引发的原因和表现过程,以及解决的办法在这些博文里都做了些不同程度的探讨。通过一轮又一轮地跟宸宸“斗智斗勇”下来,我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孩子,恐吓绝不可取。
首先,呵斥与恐吓孩子,容易造成逆反心理,结果通常适得其反。
孩子耍脾气,除了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通常是要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候如果一味制止、反对,只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由小不满变为大不满,进而大哭大闹,彻底“发飙”。
当然,不恐吓并不代表不管教,首先要搞明白孩子的需求,如果是不危险且无伤大雅的,就尽量满足他,比如吃饭时他非要自己用勺子盛汤,大人常常会因为怕他弄脏衣服,或者浪费食物而制止,我倒觉得这样的情况下就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大不了多洗几次衣服,多收拾些卫生嘛。如果是危险的,则要坚决制止,办法不是言语恐吓,而是迅速把孩子抱离原处,以实际行动制止他可能的危险举动。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宜疏不宜堵的。
其次,容易让孩子心生恐惧,产生不安全感。
现在普通认同宝宝成长过程中安全感很重要,为什么很多宝宝特别黏妈妈,或特别依赖某个亲人,就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
恐惧感一旦形成,再想消除,就需要很耐心,和很长的时间了。宸宸前阵子害怕洗澡就是一个例子(洗澡遇到大麻烦)。
第三,容易产生反向的引导作用。
举个例子,宸宸本来自己拿着玻璃小酒杯喝水,一杯一杯喝得很好,这时大人看到了,怕他摔破玻璃杯有危险,就过来吼一声:“别把杯子摔了!”,宸宸听到后,反而好像得到了指示一样,挥手出去就把杯子丢到地上摔碎了,大人觉得很无奈。
针对这一现象,宸妈也看到很多书上都描述过。记得郑玉巧那本书上大致是这样描述的,妈妈带2岁的女儿去看朋友刚生的宝宝,正跟朋友聊天聊得起劲,突然发现小姑娘蹲在那里玩盒子里的鸡蛋,很小心的一个一个从盒子里拿出来,又放到水盆里洗干净。妈妈的表现很常见,大喝一声:干什么呢,别把鸡蛋弄破了!小女孩听到后,吓了一跳,失手打破了鸡蛋。其实本来她拿得很小心,拿出来的鸡蛋没有一个破的,反而是妈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觉得她肯定会打破鸡蛋。事后孩子解释说是想把鸡蛋洗干净给小弟弟做蛋羹吃,估计这位妈妈后来一定很懊悔。
宝宝本来玩得好好的,大人突然过来说,别去拿玻璃杯,或别去碰电源,他听了脑子里就会产生去拿杯子和碰电源的念头。
书本和实践都告诉我们,不希望孩子去做某件事,或出现某个结果的时候,一定不要用否定的指示去表达,孩子听到的往往只是那个坏的结果,反而“提醒”了他去做你不想让他做的事。
第四,总对孩子恶言恶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个性。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人日常怎样说,怎样做,孩子就会逐渐模仿大人的说法和做法。
不想让宝宝动辄乱发脾气,首先就要做到自己不乱发脾气。榜样很重要,这一点不用多说,很容易理解。
又想到一个真实的例子,同事的孩子5岁了,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学会了骂人,骂“WBD”。同事很苦恼,经常跟我聊起此事,特别是有时带孩子逛街或者去公园玩,孩子动不动就骂人,让她很没面子。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想孩子满口污言秽语,于是她把这当成一件很严重的事,每当孩子说脏话时,她采取的做法就是批评和恐吓,结果一点作用也没有,孩子听到妈妈呵斥制止,反而嘻皮笑脸,而且越发喜欢骂人了。
我找出来平常买的好多育儿书借给她看,过了一段时间,她来找我说,孩子说脏话的毛病改了!还说专家说的就是对,孩子说脏话通常不是有意识的,他第一次说脏话的时候,发现大人的反应很激烈,知道了这是一种引起大人关注的好方法,就会越来越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听到孩子说脏话,首先不能大惊小怪,然后完全不当回事,当然还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说脏话不对,不礼貌,别人都不喜欢。时间长了,孩子发现说脏话也引不起大人注意,自己就觉得没意思,而且既然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也就慢慢改掉了。
说完了恐吓教育的坏处,我也说一些该如何帮宝宝度过“第一个叛逆期”的想法:
1、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说话,可多数又说不好,他想表达的意思你听不明白,他就很着急。换做你自己试试,满肚子的话又表达不出来,不想发脾气才怪。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理解宝宝这方面的心理特征,尽量弄明白他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2、对小宝宝尽量少用征求意见的问句。
宸宸就是个例子,前面说过,问他“.....好不好?”,他第一反应就是说“不”,一旦被他拒绝,再硬来就不好办了。所以我现在尽量少用疑问和祈使句,而是多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我们吃饭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问他,吃饭好吗?
3、表现好的时候,立刻表扬。
通过表扬能让宝宝逐渐地明辨是非。
4、定好规矩,哪些可以做,哪些绝对不可以做。
这首先需要家长自己心里有杆秤,特别是不要开始不同意宝宝做某件事,在宝宝哭闹后又妥协,这样的结果就是,宝宝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宝宝天生就很有秩序感,记得宸宸很小就分得出家庭成员的衣服和鞋子,所以跟宝宝“约法三章”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特别是遇到一些麻烦的时候更想多了解些知识好能正确对待。希望有经验的朋友们多提你们的宝贵意见!孩子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啊,宸妈一定努力学习,做一个称职的妈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