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笑的“灵异事件”对号入座

(2010-10-09 09:00:44)
标签:

灵异

对号入座

发烧

分类: 生活百态

昨晚彻夜难眠,经历了有生以来最离奇的一场担忧。

话从白天跟同事聊天说起,同事的儿子8个月大,假期期间带孩子下楼玩耍,先是遇到一个人说她儿子头顶的头发竖着,像是受了什么惊吓。同事先是没在意,后来又遇到两个50岁以上的老太太,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她儿子受了惊,头发竖立、神情呆滞是其一,问是不是晚上睡觉老醒,还闭着眼哭。同事这才当回事,猜测可能是理发的时候声音大吓着孩子了。问了破解的方法,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当晚午夜之后,拿自己宝宝的小衣服到大门外,叫了叫。这个“叫”是很有学问的,先是喊着宝宝的名字说,“***快回来吧”,然后再扮作宝宝答一声“哎”,随后拿这件衣服盖到宝宝身上。

最离奇的后面的结果,她说给宝宝盖上衣服又盖上被子之后,宝宝嘴里发出一种长舒一口气的声音,好像突然释然的样子,随后又听到从未听过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听到这里,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同事也觉得这事很诡异,遂又讲了一件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说她之前住老房子的时候,睡觉的房间每次亲戚家4岁的小女孩来玩,都不敢进去,非说里面有人。可是明明没有人嘛,孩子的话老人当了真,找了个深夜烧了点纸,把那“人”请走了。以后小女孩再来就不再害怕了。

这个故事也让我一阵一阵地毛骨悚然,之前听说过小孩子,特别是头骨没有闭合的小宝宝,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东西,俗称有“天眼”。但还是第一次近距离地听别人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难免有些解不开这个疙瘩。

晚饭时分,我绘声绘色地给宸宸爷爷奶奶讲了白天听到的事情,没想到两个老人家倒是觉得不足为怪,爷爷说农村都很信这个,也的确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形。奶奶更是居然连怎么“叫魂”都知道。

本来饭前说好吃过饭去前面楼上宸宸大伯家玩的,这时奶奶有点犹豫,说外面那么黑,别再吓着宸宸,还是不要带他去了。我觉得一来跟大伯说好了带宸宸去做客的,二来我也不大信这些所谓迷信的东西。于是还是按原计划出门了。

宸宸大伯家跟奶奶家一个院,前后楼,所以真正室外的距离很短,外面有车有人的,也并不黑寂。即便这样,我还是抱着他走了大路,没从最近的楼一侧的小道穿过去。而且没在外面停留,进了楼道就赶紧跺脚让灯亮起来。

虽然这么近,但平常大伯一家天天在奶奶家吃饭,所以宸宸还是第一次到大伯家玩。小家伙很兴奋,让妈妈领着挨个屋转了转,还听哥哥弹了琴。哥哥也充分发扬了东道主精神,给宸宸找了些玩具。

大伯带宸宸看客厅里的鱼缸,宸宸跃跃欲试,想伸手进去,被我及时制止。后来我跟奶奶聊天的时候,他趁我不注意,把胳膊伸进鱼缸里,顿时整个手臂都是水,袖子也湿透了。刚给他挽好袖子,小子又尿了一大泡,而且没怎么尿到尿布上,几乎全灌在裤子里了。又呆了一阵我们才回去,下楼的时候宸妈去门口传达拿了点东西,于是宸宸穿着湿衣服在外面呆了一会儿。

睡前一切正常,宸宸边吃小饼干小奶酪,边玩,还不停地做鬼脸,我们叫它“丑样儿”,就是把眼挤成一条缝,张开嘴。昨晚在大伯家偶然翻到宸宸哥哥小时候的一张照片,才发现,哥哥那时的“丑样儿”居然跟宸宸的表情是一模一样的,前几天我还问奶奶忘记以前哥哥总做的“丑样儿”是什么样了,现在恍然大悟,感情小哥俩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哈哈。

宸宸10点多睡的,睡前分两次,喝了200多毫升的奶,然后还是很渴的样子,又喝了好几次水。11点之前睡的都不怎么沉,我觉得他好像口渴,就不时给他喝点。因为晚上在大伯家喝了点茶,我好久没睡着。感觉刚刚入睡,听到宸宸哼哼唧唧的,就拍拍他,突然觉得他的小手冰凉,一摸额头,妈呀,发烧了,而且很烫。我赶紧起来,给他喝了点水,把瓶子里的水都喝光了。虽然没量,我觉得肯定在39度以上,就找出泰诺林来给宸宸滴了1毫升,想起码保证能睡个好觉吧。吃药的时间是夜里两点,然后开着小灯,一直观察他。

突然想到白天听到的事情,于是直接联想到,宸宸是不是也受到惊吓了,而且越看越觉得他头顶的头发怎么也竖着,可是好像平常也这样吧,不对,怎么越看越不对劲啊。坏了,那我也得赶紧“叫叫”啊。幸亏刚从同事那里听来做法,先找小衣服,手边有宸宸的睡衣,因为这两天热就没穿,直接套的睡袋。睡衣不知道行不行啊,是不是一定要出门穿的衣服才管用?好在床上有他晚上出去穿的一件棉线背心。

我把宸宸哄睡熟了,蹑手蹑脚地拿着空水杯和背心出了卧室。因为不想影响爷爷奶奶睡觉,我就没敢出大门。觉得应该朝着外面就行吧,于是打开卫生间的窗户,在窗口处拿着背心说,“宸宸,你快回来吧。”接着答应了一声,随后还跟了一句嘱咐,“快点儿啊!”。做完这件很重要的事,我才回餐厅里,倒了点水,拿着回到房间。

学样把小背心给宸宸盖上,又给他盖了条小被子。不过宸宸没有发出什么不一样的声音,还是跟之前一样,似乎鼻子不通,张着嘴呼吸。我也睡不着,就给他量了体温,在脖子那里量的,39.1,估计腋下至少39.5,看来吃退烧药是对的。又测了测脉搏,大约143下,我也不知道1岁宝宝多少下正常,应该还是比大人快。

过了两小时,宸宸既没出汗也没退烧,因为发烧不舒服,睡不了一刻钟,就开始哼哼,必须抱起来哄。索性抱着睡,也不行,还是10来分钟就醒。其间还“吧噗”嘴两声,叫了一次爸爸,一次妈~,唉,我的小可怜!

熬到5点多,宸宸的头依旧很烫,也睡不沉。我快急死了,退烧药4小时之内不能再吃,水也不喝了,想给他用凉水敷敷头,自己又办不了。于是抱着他到爷爷奶奶卧室门口,把老人叫起来了。

这时宸宸也睁开眼了,看到爷爷烧水,还指了指水壶。奶奶拿来凉毛巾的时候,宸宸脑袋上突然冒出一层汗来,于是也没敢给他敷。早知道能出汗就不打扰老人休息了。把他哄睡后,放到爷爷奶奶床的中间,我赶紧回屋补一觉。6点了,还没睡着,7点了,依旧睡不着,又担心宸宸,又想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7点半起床,宸宸已经醒了,但因为身体不舒服,又没睡好,看到妈妈就开始撒娇,哭的满脸小眼泪。

我跟爷爷奶奶讲述我夜里起来做的“大事”,他们都笑了,爷爷说应该不会受到惊吓,以前说的受惊吓的情况是指宝宝看到什么黑影或者小动物,通常会被吓的大哭。奶奶说一定是受凉了,因为昨晚回来给他换裤子的时候,发现他两腿冰冰凉。

找出感冒药、退烧药、去火药,我就匆匆来上班了。心里始终惴惴的,可怜的小家伙满周岁以来就一直生病,先是发烧好几天,又感冒流鼻涕,然后咳嗽气管炎,这才刚好没几天,又发烧了,这不耽误长身体嘛!爷爷奶奶都说还是平常太娇贵了,很少出去吹风,穿衣服也捂的多,导致稍微天气变化,或者出汗受凉,就会感冒,今后一定注意加强锻炼。

宸妈这回彻底迷信了一次,但不管怎样,只要宸宸健健康康的,就怎么都行啊。希望小伙伙尽快康复!

 

P.S.这是刚从网上查到的有关信息:

    首先确认宝宝是不是受了惊吓!摸摸孩子的手心,好果出汗,并手心剧烈的跳动,则说明宝宝受到了惊吓!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惊吓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当外界强烈刺激突然发生时,使小儿尚未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功能失调,以致精神方面出现一些异常症状。引起惊吓的常见原因有:突然发生的巨响或其他异常现象,如人为的恐吓恶作剧,暴风雨中的闪电及雷鸣;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小儿做错事后受到家长毒打或辱骂;意外地被某些动物追赶或咬伤等。受惊吓后,大多数小儿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有的夜睡不安、失眠多梦或阵阵呓语;有的尖声哭闹、骤犯骤止。婴儿受惊吓后,大多表现为不吮乳、嗜睡或哭闹不安。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可出现幻视、幻听症状,这将使一些迷信者疑神疑鬼,惊骇万分。 
    明确了小儿惊吓原因及症状表现,就为防治惊吓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 
1、从小培养小儿的观察力。多让他们观察周围环境和事物演变,要常带小儿去公园和动物园,让小儿亲身体验大自然,并让其观赏和饲养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观察认识自然界的兴趣。 
2、不要恐吓小儿。一些家长常用“老猫”、“老虎”等恐吓小儿。这种经常性的语言刺激,对小儿可形成不良“暗示”,常使小儿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这对小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其有害的。 
3、婴儿受惊吓后往往啼哭不止,这时要轻轻抚抱,或抚抱后轻轻走动,常可使之安静或渐渐入眠。 
4、对学龄前受惊吓的小儿,可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如给他们选择图画、玩具,或邀一些活泼的小朋友做游戏。 

5.这两天睡觉刚睡着就惊醒,也有可能是缺钙引起血钙降低,造成大脑兴奋性增高,会产生夜惊、夜啼、夜汗和枕秃等症状;应给宝宝补钙和鱼肝油,并多晒太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屈主任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如何帮助精神受伤害的孩子平安度过心理危机,屈主任建议家长,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件可怕的事情。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恐怖事件,一些家长也被事件吓坏了,纷纷议论、猜测,甚至愤怒、谩骂,但家长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慢慢强化创伤记忆。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