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流行与经典
一提到阅读,很多人会推荐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这其中有经典作品也有流行书籍。
那么,作为阅法者,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类呢?
在很多人看来,流行和经典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其实不然。借用英语语法来讲,时尚是正在进行式,经典是过去完成式。流行中固然有媚俗的部分,但也有日后变成经典的东西;现在的经典,可能正是当年曾经流行的东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下流行的,在经过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之后,大部分变成了易碎品;而很多经典作品,从来没有流行过,但以其永恒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受到人们普遍而又长久的青睐。
比如,柳永和苏轼的词固然是经典,但在当时就很红火,是可以称为流行歌曲的。“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只是柳词有点像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更像男高音,适合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例子说明流行和经典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拿现在的例子来说,钱钟书的《围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流行也是经典;而韩寒、郭敬明也就永远是时尚而不可能变成经典(或许他们也无意于此)。
其实真正的阅读,本没有流行与经典之分,我们读书的目的,只为了从中吸取营养,以强身健骨,愉悦身心,所以不管是流行的书还是经典之作,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庄重地提出来,在当下的阅读导向中,出现了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学课本中删去古典文学,甚至有年轻作家大肆指责鲁迅作品。也有人建议古文学习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这个时候,阅读的方向必然成为讨论的焦点。
首先,我认为阅读流行作品不可免。包括本人在内有很多读者正是从阅读流行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我们现在回想汪国真、琼瑶、三毛,会觉得有些可笑。伸手再翻《学习的革命》、《谁动了你的奶酪》、《哈佛女孩刘亦婷》,会有一些上当的感觉。但没有比较,谁会知道真正的好书是什么样子的呢?再者,一个人如果一点流行作品都不接触,他是很容易和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的。
其次,我认为经典阅读必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旋律。阅读流行作品就像吃麦当劳、肯德基,热量有了,但营养却谈不上;经典阅读就像吃正餐,程序上有点麻烦,但绝对有营养。现在电视上补钙的广告铺天盖地,有谁意识道,中国人的精神更需要补钙?试想,一个时刻跟着阅读时尚走,今天看《鬼吹灯》、明天看《有了快感你就喊》的人,和一个爱读鲁迅、顾准的人会长成同样的骨骼吗?还有一个原因,就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经典就是要精读的部分。没有泛读,你的眼界会变得狭窄;没有精读,你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浮浅。
一个成熟的读者,应该奉行鲁迅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倘自己没有眼光,那么读流行也好,读经典也罢,都是死读书,读死书。当流行的作品一直流行下去的时候,流行也就成了经典;当阅读经典在当下成为潮流的时候,经典也就是流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