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s)
(2021-09-09 15:26:19)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I
概述
恐怖症
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强迫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概述
1、历史
2、诊断分类
3、患病率
历史
神经症一词最早来自英国人 William Cullen在1769出版的《疾病分类系统》一书,原指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
19世纪: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都被从此概念中分离出去。
20世纪50年代:神经症被认为是没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神经功能疾病,曾译为神经官能症。
DSM-III 提出焦虑障碍的概念——将可观察、测量到有焦虑症状的障碍归其中;DSM-IV有改动。
中国的CCMD系统目前仍延用神经症的名称。
诊断分类
DSM-IV 中焦虑障碍的主要典型
临床症状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患病率
国外:
美国:11.08%(Grant. Stinson.etal2004)
特殊焦虑症:6-12%;社交焦虑:10%;
强迫症:2-3%(Stein.b.m. Steckler.t.,2010)
国内:
神经症:
全国7地区:时点患病车15.11%(李淑然等,1993)
深圳:终生患病率为13.35%(张毅宏等.2005)
恐怖症(或恐惧症; phobia)
概述
临床表现
病因
治疗
概述
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种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恐怖症在人群中常见,是仅次于柳郁症、酒依赖,位于第三位的精神障碍。
患病率
美国
社交恐怖症终生患病率:11.1%(男)和15.5%(女)
特殊恐怖症的终身患病率大约为11%(其中男性7%,女性16%)
广场恐怖症终身患病率为5.3%(其中女性约占75%)。
中国
焦虑障碍:一个月的患病率为5.6%。 (Phillips et al.. 2009)
社交焦虑障碍:13岁到24岁的发病率最高,达到8%。
ICD-10、DSM-IV和CCMD-3把恐怖症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三类
(DSM-IV 认为广场恐怖症常伴发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
DSM-——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CCMD-3——状持续3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1)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场所恐饰症
(2)社交恐怖症( social phobia)
(3)特殊恐怖症( specific phobia)
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
又译场所恐怖症
广场恐怖症患者常伴发抑郁症状,占1/3~1/2
女性多于男性
DSM-IV诊断标准
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感到难堪),或感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典型的广场恐怖易发生的情景:
独自离家在外;在一群人中或正在站队;
在一座桥上:在公共汽车、火车里。
(注:如只是某一个或一二个特殊情景,那就可以考虑特殊恐怖症;如果仅限于社交情景,那就应诊断社交恐怖症)
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例如回避旅行)或者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
排除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PTSD或离别性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引起的各种焦虑或恐怖性回避。(APA.2000)
主要表现
三个特点
1、焦虑症状
→担心昏倒,或失去自控;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观:惊恐发作
2、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人群拥挤的场合、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的地方等情境
3.回避行为
→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s)
又称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等
如恐惧被别人注视
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
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
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
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
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
在公共厕所里怕因恐惧而解不出小便
回避见人,所有公众场合
焦虑,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
DSM-IV诊断标准
A.患者对某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有显著或持久的恐惧,在这些场合下,患者被暴露于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注意或观察,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虚状。如果系儿童,则是在与年龄相称的熟悉的人们交往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而不是与成人的交往问题。
B.一旦暴露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下便引起焦虑,并可能出现与处境密切相联系的惊恐发作。如果系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大哭大闹,发呆或从社交处境中退缩。
C.患者知道他的害怕是过分的或没有道理的。如果系儿童,这一点可以没有。
D.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
E.对恐处境的回避、焦虑性期待或者痛苦,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感到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病程应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H.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A的害怕也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巴金森氏病的震颤、或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APA.2000)
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s)
又译特定恐惧症
DSM-IV诊断标准
A.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特物体或情境(如飞行、高空或动物)而出现显著或不合理的持续害怕。
B.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立即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注:若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或紧紧地拖住他人。
C.患者认知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注:若是儿童,则无此项。
D.患者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E、这种对恐怖情境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地干扰个人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感到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少6个月病程。
G.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症、PTSD、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怖性回避。
注明类型:
动物型
自然环境型(如高度、雷雨、水)
流血一注射一外伤型
情景型(例如飞机,电梯、闭室)
其他型(倒如,惊恐性地躲会导致窒息,呕吐或感染疾病的情境场合,如是儿童,躲避响声或某种服装)
病因
生物学因素
恐怖症患者往往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中约有15%;
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同患率分别为24%和15%;
一些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
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人们害怕为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通过置换的防御机制,焦虑就被某些外在对象或情境替代。
如:4岁的小汉斯( Little Hans)对马的恐惧。
心理社会因素
行为治疗
这是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它使得回避行为得到了强化而长期存在。 (Mowrer, 1947)
模仿学习的观点,认为恐惧反应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心理社会因素
认知理论
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社交焦虑的认知理论模型(Clark & Wells,1995)
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1、概述
2、临床表现
3、病因
4、治疗
概述
患病率
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3.8%
惊恐发作:5.6%。
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极度恐惧、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主要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末日感。
DSM-IV诊断标准
在一个独立的具有强烈恐惧或不适的阶段,此间下列症状中的四项(或更多)可能突然出现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
1.心悸或心跳加速
2、出汗
3.震颤或发抖
4.感觉气短(憋气)或窒息感
5.感觉猴部有堵塞感
6.胸部疼痛或不适感
7.恶心或腹部唯受
8.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
9.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濒死恐怖
12.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感
CCMD-3诊断标准
惊恐发作
预后
共病
病因
生物学因素
——换气过度可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倒如眩晕、胸闷、虚弱。
——遗传
患者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约7.7%---20.5%
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7%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
• 患者在童年期有较高水平的分离焦虑,或者经历过惊吓、虐待和创伤,也可能与成年后发生惊恐障碍有关。
认知行为治疗
•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度敏感,对这些感受作出灾唯化的解释和评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
应激事件→大脑认知→焦虑
A
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
重点内容
恐怖症(场所、社交、特殊恐怖症)症状表现
惊恐障碍症状表现
对恐怖症、惊恐障碍的心理学解释
—— 广泛性焦虑和强迫症
焦虑障碍的诊断分类
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恐惧和焦虑相关的障碍
Fear: an immediate alarm reaction to danger (Phobia)
恐惧:对危险的即时的警觉反应(恐怖症)
1、概述
2、临床表现
3、病因
4、治疗
1、概述
患病车率
性别情况
共病:
2、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弥漫性焦虑
其它: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DSM-IV诊断标准
A.对多种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B.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忧。
C.这种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如下6个症状中的至少3个(至少在6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存在)。注:儿童只需一项表现。
D.排除发生在其他轴I精神障碍的焦虑和担忧,如惊恐发作时的焦虑和担心(惊恐障碍)、在公众场合感到难堪(社交恐怖症)、担心被污染(强迫症)、害怕离家或离开亲人(分离性焦虑障碍)、担心肥胖(神经性厌食症)、多种躯体不适的主诉(躯体化障碍)、担心患严重疾病(疑病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虑和担心。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造成了患者的严重痛苦,并且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F.排除由某种药物(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物)、躯体疾病(如甲亢)、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焦虑症状。
病程
3、病因
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经典心理分析学派观点
行为理论观点:
认知治疗观点
恐惧:对危险的即时的警觉反应(恐怖症)
4、治疗
心理分析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1、 概述
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不合理的,又无法放弃这些观念和行为,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参见CCMD-3)
患病率
我国(1986)12地区调查的患病率是0.03%
浙江(2005)时点患病率:0.10%
深圳(2005)患病车:5.56%
男女比倒基本接近
约50%一70%的患者是在一次应激事件之后发病
2、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obsession)
强迫行为(compulsion)
强迫观念
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
强迫表象:为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而强迫观念指抽象的思想。
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
强迫行为
又称强迫动作,指重复一种无意义的行为:
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
约1/2的患者有柳郁症状
DSM-IV诊断标准
A、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的定义是下列4者:
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照应当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
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痛苦,或为了预防某些可怕事件或情景的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想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是明显过分的。
B. 在病程中的某一时,患看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C.带来显著痛苦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地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或学生)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
D.如有另一种轴I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倒如,进食障碍之沉湎于食物;拔毛症之拔除毛发;体变形症之考虑到自己的外貌;物质滥用障碍之沉湎于滥用药物;疑病之沉湎于患有重病:性变态之沉湎于性冲动欲望或性幻想;重性障碍之反复地自责自罪。)
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生物学因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观点
药物治疗
心理分析疗法
行为治疗
不遵医嘱
抑郁症状严重
纯强迫观念
伴有分裂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
认知治疗
预后
重点内容
广泛性焦虑障碍症状表现
强迫障碍症状表现
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的心理学解释
神经衰弱
在DSM系统中已删除
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等
CCMD、ICD中仍保留此诊断
但我国现给出此诊断的情况明显减少
神经衰弱(CCMD)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以精神易兴又易疲劳为特征
情感:紧张、烦恼、易激惹
生理: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
精神:头脑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易疲劳等
其他:头晕、耳鸣、心慌、消化不良、尿频、阳痿.月经紊乱等
病程:3个月
1、概述
2、临床表现
3、病因
4、治疗
1、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
患病率
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10%(Berger.et al.,2012)
美国的终身患病率为6.6%(Pagura.et al.,2010)
受伤军人的追踪研究发现,1个月后的患病率是4.2%,4个月后是12.2%,7个月后为12%
被性侵犯人群患病率最高
心理创伤
遭遇暴力侵犯
遭受性侵犯
危及生命的交通事故
在自然、人为灾害中死里逃生
在战争中死里逃生
被监禁
被折磨
持久被虐待的儿童
经历亲人的死亡
与创伤相关的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障碍:PTSD - 焦虑障碍 - 抑郁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警觉性增高——
患者警觉性过高
易激惹或暴怒发作
有的难以入睡,不易熟睡或易醒
注意力难以集中
焦虑症状:除了植物性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外,也可有突发的恐惧、惊恐发作
患者常可伴有抑郁、内疚情绪反应,自杀观念
病程超过1个月
急性PTSD: 病程在3个月之内
慢性PTSD: 病程在3个月以上
伴延迟起病: 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个月才发
半数病例经过约3个月完全恢复,其他病例的症状较为持久
DSM-IV 诊断标准
A.患者曾暴露于某一(精神)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患者亲自体验、日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注:如是儿童,则代之表现为行为紊乱或激越)
B.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的经历,至少出观1种以上的下列症状:
(1)反复地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意象,想法或知觉(注:如是幼儿,为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相关的一些游戏)
(2)反复出现关于类似创伤性事件的梦境(恶梦或梦魇)(注:如是儿童,可能是叙述不清的令人可怕的梦)
(3)突然发生的情感体验或行为,似乎创伤性事件又在重演(包括某些在清醒或酒醉时的似乎轻松的感觉,如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注:如是幼儿,可出现持续创伤的再现)
(4)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主极大的精神痛苦
(5)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C.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美的处境和事件,或有普遍性反应迟钝或麻木(创伤前并不存在),至少包括以下三项:
(1)努力避免有关创伤性事件的想法、感受或话题
(2)努力避免从事或接触可以唤起痛苦回忆的各种活动、处境或人物
(3)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心因性遗忘症)
(4)对多种重要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
(5)与其他人疏远,对亲人有陌生人似的情感
(6)情感范图显著变窄(如不能表示爱恋)
(7)对未来失去向往,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希望和打算(倒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工作、婚姻、儿女或正常的生活享受)
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下列之2项以上:
(1)难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易醒
(2)易激惹,或易发怒
(3)注意力难以集中
(4)过分警觉
(5)过分的惊跳反应
E.病程超过1个月
F.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注明:
急性:如病程在3个月之内
慢性:如病程在3个月以上
伴延迟起病:如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
3、病因
一般认为:
创伤性经历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亲互相作用所致结果。
国内研究
研究对象:1995~1999年五年内遭受过严重洪涝灾害的4个地市中的7岁~15岁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和临床检查
使用DSM-IV中对于PTSD的诊断标准对6555名7~15岁洪灾区儿童进行PTSD评定。结果发现,洪灾后PTSD的检出率为17.7%
“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的阳性率最高为16.5%
“警觉过强所致易激惹症状”为14.3%
“情感麻木与回避”最低为2.3%
其他:警戒心过度(14.3%),难于入睡(14.1%),反复做有关洪水的恶梦(10.2%)等较高
研究发现1998年张北地震后:
3个月内18-60岁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总患病率为18.8%
9个月内18-60岁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总患病率为24.2%
2008年汶川的地震后,北川县的患病率为45.5%
生物学因素
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
早期经历影响
创伤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效应不仅击溃了既存的抵抗焦虑的防御
创伤瓦解了原本运作顺畅的心理机制,短期是一种保护,长远对人格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行为理论
认知理论
病前人格特点
童年创伤
既往史
缺乏社会支持
4、治疗与干预
创伤后不同阶段干预的不同目标:
面对阶段:对失去事物的追忆与哀悼
适应阶段:与正常生活的再连接
心理治疗
目标:面对和回到当前的现实中来,减轻对创伤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症状不严重者有效
深入系统的心理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支持性干预
PTSD:深入系统治疗
心理分析治疗
治疗的重点在于:
行为疗法一主要采用暴露为主的技术
认知治疗一常和行为疗法联合使用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Eye movement
创伤破坏了人的五个基本需要
安全
信任
控制感
自尊
亲密关系
认知治疗及许多治疗均需要针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
重点内容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表现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形成的心理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