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焓珥
焓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20
  • 关注人气: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经导读之十二《孝经》导读

(2021-04-13 16:00:17)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学习

 

十三经导读  之十二  《孝经》导读

 

 

《孝经》导读

                             周淑萍

《孝经》字数:1799,最短,“小经
《孝经》:传统孝道的系统、精辟、完整的总结,突出了孝治”的理念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希博:中国人对孝道之尊重,正与斯巴达人之爱自由;罗马人之爱祖国如出一辙。

一、历代三朝视《孝经》

1、立于学官,童蒙识字后的必读经典。

隋文帝杨坚:

苏威进言:“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

→立于国学

2.皇帝学习《孝经》和亲自宣讲《孝经》

唐太亲于国子学听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宋仁宗赵祯于崇政殿听讲《孝经》。

皇帝宣讲→晋穆帝、晋武帝;

宋武帝、宋文帝;

梁武帝;北魏宣武帝、孝明帝

皇太子宣讲《孝经》:
晋武帝、惠帝,陈文帝、宣帝、后主令太子讲《孝经》。
太子、诸王、群臣集会讨论《孝经》
梁武帝设《孝经》事务的专门官职——置制《孝经》助教。

 

3. 皇帝亲自注解《孝经》
唐玄《孝经注》
东晋元帝《孝经传》
东晋孝武帝《总明馆孝经讲义》
梁武帝《孝经义疏》
梁简文帝《孝经义疏》
北魏孝明帝《孝经义记》
北魏孝文帝令翻译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国语孝经》
清代顺治《御注孝经》,康熙《孝经衍义》
雍正《钦定缙译孝经》,《御纂孝经集注》

 

4、帝王书写《孝经》
唐明皇书写《孝经》刻石台孝经
宋太宗草书《孝经》于淳化阁碑
《千字文》非垂世立教之言,《孝经》百行之本,朕当躬
书勒之碑阴。
南宋高宗书写《孝经》赐大臣,刻于金石,

 

雍正《御孝经集注序文》
朕乃命专译经文以便诵习。
    
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
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
,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
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
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
是朕之厚望也。
→容易学,效果好。

 

二、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
)作者及成书年代
1
、孔子自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以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疑点:(1)仲尼居,曾子侍
     2)
子曰
       
《论语》呼曾子:“曾参”,“

2、曾子所录
孔安国《古文孝经训传序》
疑点:《孝经》主谏争
《孝经》: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哉?
曾子: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3.曾子门人编录
4
、子思所作
5.
七十子之徒遗书
6.
汉儒伪作

 

7.《孝经》成书于汉代

两点理由:

第一,“孝治”思想

从先秦到两汉孝道观发展史:

夏商周:追孝,祖先崇拜宗教的延伸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以德对天,以孝对祖

孔子时:“孝养”,养老问题

战国:思想家引孝道入政治

汉代:以孝治天下

《孝经》主要讲“孝治”,而不是“孝养”

第二,《孝经》结构严谨,文字简约,主题突出

 

三、《孝经》思想内容
(
)如何行孝:个体行孝与孝的分层
1
、个体孝行孝三阶段
          
由小而大,
          
由内而外,
          
有始有终。

《开宗明义》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忘尔祖,聿修厥德。

 

其一,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其二,行孝三阶段
第一阶段:孝之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礼记·祭义》: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想一想,死不得

 

乐正子春足疾

曾子有疾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恶言不出之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宗,可谓孝矣。

→生殖崇拜的孑遗,减少父母忧虑

一戒纵欲戒轻生

二戒好勇斗狠

三戒作奸犯科,致遭刑戮,使父母受辱。

四爱人爱物,好生恶杀。

自爱自重,修身向善,始足以称孝。

 

孝之中:中于事君

孝之终: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朝廷:封诰父母,光宗耀祖

 

终于立身:孝道最高层次,孝道完成。

个体孝:珍爱生命,保全身体,平安健康,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2.群体孝:孝道的分层→五等孝

1)天子之孝

《天子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

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字词:

:奉事、服务、侍候。

:施加。

:“刑,法也。“刑”,效法;

一说通“型”,表率、典型、榜样的意思

 

(2)诸侯之孝:守国家,和民人

 

           《请侯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警告:霸主,刘姓诸王

 

制节:克制节约;
谨度:严守礼法,慎行礼法
社稷:土神,谷神。
诸侯之孝:
三不:不骄,不违礼,不奢靡
目标:保富贵,守社稷,和民人

 

(3)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然后能守其亲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法服”:礼法规定的服饰

公服、私服、燕服、吉服、丧服

“法言”:符合礼法之言

卿大夫之孝:

     三不敢: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卿大夫之孝的目标:守宗庙

 

4)士人之孝

                                 《士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上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
士大夫之孝:四事
     
事父,事母,事君,事长
     
移孝作忠
士大夫之孝的目标: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移孝作忠,低级官吏,守祭祀

 

5)庶人之孝:孝养
《庶人章》:
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庶民孝道的四方面

其一.用天之道
《注》:“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

其二,分地之利
《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
其三,谨身节用
其四,以养父母

 

《吕民春秋-孝行览》“五养”:

一是“养体:“修宫室,安床第(zT,席子)

             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二是“养目”:“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

               养目之道也”。

三是“养耳”:“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

               养耳之道也”。

四是“养口”:“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

               养口之道也”。

五是“养志”:“和颜色,()言语,敬进退,

               养志之道包”。

 

五等孝:

孝的要求从士、卿大夫、诸侯到君王的逐级加重加大

从事亲延伸到人的岗位职责

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统一

 

(二)以孝治天下

《孝经》的核心:孝治

“治”:11次。

1、以孝治天下的可能性:移以“亲亲”率“尊尊”,移孝作忠

《广扬名章》: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儒家以天下为大家庭

2、以孝治天下的方法

           《孝治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 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以孝治天下如此。

 

孝治天下的具体举措是:三不敢、三得、三事

其一,天子以孝治天下

A不敢: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B“得”:万国之欢心

C:先王:→对得起祖宗

 

汉朝提倡孝治的原因及举措

1)总结秦亡教训

秦尚法治:

秦推行孝道

秦始皇:合葬父母(茅焦);

《绎山刻石》《琅玡刻石》

扶苏:“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胡亥: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

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

 

秦推行孝道的教训
用刑法推行孝道:
《云梦秦简》:“殴大父母,黥为城旦春
父盗子,不为盗
子盗父母,父母擅杀,…不为公室告。


片面:强调父,国家,尊尊,物质利益
无亲情,丧失了孝道的社会整合功能

 

(2)汉代思想家对孝的倡导
贾谊:
岂为人子背其父,为人臣因忠于君哉?
岂为人弟欺其兄,为人下因信其上哉?→
韩非:家之孝子而国之倍臣

 

3、以孝教民
强化孝道教化的作用。
《广要道》: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4、以刑辅孝

《五刑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

非圣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五刑: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

 

历代对不孝的罚:

:不孝:“元恶大憝……刑兹无赦。”

战国至秦汉:

江陵张家山编号为M247号墓《奏谳书》

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春。

《云梦秦简》的《封诊式》:父可“谒杀”不孝子。“鉴足”(刖足)、流放远地。

《法律答问》:

殴大父母,黥为城旦、春。

 

董仲舒“春秋决狱”:殴父,当枭首。

《汉书·衡山王刘赐传》:

太子生告王父不孝,皆弃市。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魏:不逊父母处髠刑,

北齐律:不孝罪为十恶不赦之首。

刘宋律:子不孝父母为弃市

 

唐律:“不孝”

(1)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刑

(2)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

(3)供养有阙;

(4)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

(5)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

(6)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徒刑

“同居相隐不为罪”

 

5、以宗教神化孝道

《感应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概述家庭伦理之孝行

《纪孝行》、《谏争》、《丧亲》

1.生养死祭

《纪孝行章》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2、父母有过则谏,争《谏争章》

                        曾子曰: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荀子·子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子从父命,孝乎?

               臣从君命,贞乎?

               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曰: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

         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

         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

         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故子从父,奚子孝?

           臣从君,奚臣贞?

 

不盲目从君之命:

《事君》: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孝道:

非“愚忠愚孝”

服从社会发展长远利益为原则

起到调整宗法家族关系的实际作用

 

(四)、对孝道理论的发展

1.提出了孝道的理论依据

《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第一是宇宙论的证明

《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第二是人性论的证明

《圣治章》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

 

四、《孝经》的历史影响

第一,对儒家孝道作了总括式的概述

《孝经》者,经之总合,百王之大法也。

第二,为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三纲五常

第三,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形而上追求

《孝经·感应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第四,成为社会教育人才,选拔人才的教材和标准。

《隋书·郑译传》

第五,成为社会规范的准绳

法律:不孝“忤逆”大罪,重判

其次,尊老、敬老、养老之风

《后汉书·礼仪志》:七十者,玉杖,

持玉杖:食俸六百石的官吏

殴持玉杖者,处死。

再次,孝道观念:文学艺术的重要做材:《二十四孝》《列异传》、《搜神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

 

胡适《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季羡林: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孝道了。即便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做儿女的如果有心去敬养自己的父母,就没有做不到的;问题是想不想赡养、想不想服侍,而不是能不能。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种感恩的行为,动物是无意识的,而我们人类是有意识的。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圣治章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