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滩啊外滩】

(2010-06-11 20:31:05)
标签:

外滩

改造

专家

分类: 实录

    因为上下班,我几乎天天要经过外滩,这条上海最亮丽的风景线。也目堵了几十年来外滩的变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入驻了外滩几十年的政府部门陆续从万国建筑群中置换迁出,为迎世博,外滩又进行了近三年时间、空前规模的改造,特别是后来的临江封闭施工,市民克服了交通拥挤的困难,终于在世博会前一个多月,迎来了外滩的新面貌。

    按理说,我们应该相信专家们反复论证的改造方案,他们的智商肯定比我们高,也肯定不会白白浪费政府投入的这笔巨大资金的。但是,当我每天下班时经过外滩,每每看到车流滚滚停停开开;看到大队的人群在交通协管员指挥下横穿马路;看到前后不见尾的旅游大巴车、社会车辆、出租车在公交车站停下上下客;看到好多乘客只能急吼吼跟着公交车前后奔跑;看到旅游团队都在和平饭店门口集合而行人只能在南京路上行走时……不由地会想到,外滩的设计怎么啦?

    这次外滩改造的最大手笔是拆了吴淞路闸桥(尽管这桥只造了没多少年)在中山东路地下开辟通道。设计者可能以为从此外滩地面的交通会清闲起来,所以把原来的双向11车道缩减到双向6车道,也可能是忘了地面上还有十多条的公交线路,外加要到外滩观光的社会车辆和大批的旅游大巴。于是,外滩的交通拥挤并没有改善,世博会一开,大批旅游团队到上海,外滩是必到的,于是交通堵塞了,一点也不奇怪,就是设计者没想到。

http://s7/middle/53955ea5g88e5a041daf6&690&690


 
车流滚滚


 http://s13/middle/53955ea5g88e5a5aee05c&690&690

人车争道


http://s12/middle/53955ea5g88e5a3e0911b&690&690

人流滚滚

 

    想不通的还有行人过道。原来,在北京东路口与南京东路口各有一条地下人行地道。新外滩却硬把这两条行人专用通道废了。专家们也可能忘了这么多人是要过马路的,于是,行人只能在地面上和机动车争道。滚滚人流与滚滚车流永远是两股相互影响的垂直流。

    据说,外滩的改造(包括外滩源)思路是尽可能恢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外滩风貌。为此,不惜代价拆了很多建筑,其中不少还是建造不久的,如北京东路上的友谊商店,甚至远到虎丘路上的文汇大厦等(苏州河南岸的划船俱乐部总算虎口余生成了一幢孤楼)。但是,这就真能恢复吗?那时的外滩没有防汛墙,沿江栈桥能直通码头,现在防汛墙能拆吗?不信?推荐专家们不仿去看看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就有外滩的镜头。再说,外滩公园拆了围墙也不是老外滩的模样了,至少影响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回忆。更何况,七、八十年前,上海多少人,现在多少人?那时多少车,现在多少车?

    从外滩又想到了地铁。上海的地铁很年轻,特别是1号线、 2号线,至今在运送客流的重任中已挑了大梁。如果这两条线路在设计中有什么不足的话,如人民广场换乘不方便等,是完全可以充分理解和谅解的——因为这毕竟是上海最早的地铁。想不通的是6号线和8号线,明明是后来设计的却毛病多多:车厢与站台高低悬殊;C型小车厢加短站台,6号线竟还是无法扩容的4节站台!对此地铁方面解释的理由是:没想到浦东到外高桥沿线会有这么多人(大杨浦多少人没有讲,不过也肯定是没想到)!当然,其中可能存在的猫腻,我们局外人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地铁是专家设计的,新外滩也是专家设计的,我们还是相信专家吧。新外滩开放了两个月,交通逼仄已经凸现,可能专家们已在商量补救措施了。



    老外滩建筑并没有的深铁灰色令人联想到长阳路上某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