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谁来种地
http://s13/middle/53953532x75ab1174515c&690
或许这个问题有些多余。现在各地都在推进城镇化,将来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到城镇了,谁还会在乡下待着。田地?就不种了呗!吃嘛?拿钱买呗!——如此回应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可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如果没有人种粮食,谁能养活泱泱大国的13亿子民呢!难道要指望非洲兄弟姐妹们?
话题似乎扯远了些。
十年之后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据说湖北900万多农户中,在外务工者超过千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现在农村地区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青壮年劳力在春节之后,即卷起铺盖到城市和工厂里,田地大多由老人耕种。照此下去,十年之后这些老人或者逝去、或者体衰,有谁会来接手种田地呢。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观点:别瞎操心!外出的农民工年龄大了,在城市找不到活儿,自然会回来种田地的……可纠结就在这里:十年之后仍然还是老人种地!!如此下去,农村生产力水平如何能够提高,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呢?
我觉得“十年之后谁来种地”之问,在十二五时期应当破题,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有一途径不知能否尝试:目前,中央明确农村土地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不变,农民实际上成为土地的“主人”,而且国家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如果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公司,公司“车间”、“生产线”在田地上,农民成为公司的“工人”。公司通过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并将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不仅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农民除了获得公司的工资报酬,还可得到的土地租金,并且可以享受由企业购买的社会保障。由此,可以谓多赢,相信会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愿意在农村种地。
猛一看,好象又回到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有“开倒车”之嫌。但是区别在于:土地确权之后仍然归属农民,农业生产则由农民个体变为企业组织。只有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和经营制度,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市场资源,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一些种粮大户,有的种粮大户可以经营千余亩田地。通过机械化作业和多元化经营,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应当可视为初期的探索与尝试。
如此,此法可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