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送考,徒增烦恼!
(2010-06-08 08:49:34)
标签:
高考爱是辣舞送考教育杂谈 |
分类: 杂侃天下 |
好多人还在送孩子去高考,我在想,已经17、18岁的孩子难道不会认路不会过马路不会坐车么?如果真是这样,即使能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我是大学老师,我亲眼见到一群群“废品”进入大学,也亲眼看到一群群大学生出来后依然是“废品”。
北大研究生会去卖猪肉,芙蓉姐姐可以让北大男生发狂,连北大都如此,其他学校又么样?
悲哀。
教育体制的悲哀,父母的悲哀,考生的悲哀,即将成为应届毕业生们的悲哀。
中国不缺奴隶,不缺脑力民工,缺少的是人才。送孩子去高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古时候应该独当一面,生儿育女的人,现在连马路都不会过;高考由炎热的七月改成六月,意味着什么?进步还是退步?将来为了保证他们的冷静和发挥正常,是不是应该改到更为“冷静”的春节后?
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成才标准,可我“爱是辣舞”认为,18岁还需要父母送去考试的人一定是废人。
我母亲高考那天出门的时候,外公说“祝你考坏”,她是家里的老大,后来的舅舅们也就是在这样的“祝福”声中顺利考上大学,现在成为了高工,博导,从没有人送他们去考场,从没有服用任何营养品和培优,他们成才了,而现在的考生们从小就培优,从小就“胜利在起跑线”上,他们获得了什么?一个18岁连马路都不会过,连公交车都不会坐的人能适应社会么?现在是和谐社会,不会过马路被撞死的人一定会获得不菲的赔偿,但这些人就是注定被社会淘汰的人。
当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只能认为是这样的教育制度使得文凭极度贬值。
住在酒店里生怕休息不好路上堵车一掷千金的父母们也在给孩子们制造无形的压力:有钱人根本不在乎孩子是否考上名牌大学,只要会继承家业不败家就可以了,而那些贫二代们花了这笔钱,父母请假送到学校,一定得考出好的分数来,否则就是对不起ABCDEFG的诸多理由,对不起人民币1,2,3,4,5,6千的开销,这就是一种压力,一种高压。
如果开房午休,开四星级酒店就为了孩子有个好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足够摧毁孩子们那脆弱的心灵。高考房无疑就是在知识上穷怕了的父母为了获得问心无愧的一种赌博,那些拿着原装被子和枕头生怕孩子择床的父母更是愚昧到了极点-------孩子是否择床其实最重要的是床的南北朝向,而和卧具无关。
天哪,天哪,如果开了一千多一夜的房间孩子依然没有考好,他们是多么郁闷,孩子们有多么大的压力。
压力,就来自我们自己,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果真的会害怕到失眠,成者英雄败者冦,他们还考出好成绩么?
好成绩又算个屁,就能在大学里学到真本事么?
无数的职业教育和各种证书告诉我,大学算个屁。
无数的证书和孩子实际上的含金量告诉我,证书算个屁。
考试又算个屁。相比录取率而言,算个屁。
醒醒吧!孔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今天我要说,本科生拼搏,但他们的命运都在党校文凭手中。
送到学校门口,看着孩子们的痛苦表情,你们就满意了?即使不送,成绩这个东西也不会因为你的呕心沥血而有所不同,这样的考试模式就是塑造一群奴隶,一群废品。
说白了,就是为了有所区别,废品和废品之间有所区别,而有了高考。
我很清楚,40~48岁之间的一群人的后代“垄断”了整个高考考生的年龄段,他们的58~68之间的时段将牺牲在自己第三代身上,他们是无聊且寂寥的一个组群,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其实,只有放弃了后代的“培养”自己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如果每一代人都折腾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他们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连幸福的童年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