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义》之文字基因法
标签:
《论语》 |
《论语通义》之文字基因法,溯源察索,大成思想可以审谛全息矣。浩如烟海,进退下午工作量而已
“继”,《说文》:“继,续也。”
继:系、续、绍、缚、编、绩、谷(8.12)、连(18.8)、延、联、接、承、赓、踵、跟、添、加、增。
《中庸》善继人之志。
《孟子》为可继也。“”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另参“和而不同”(13.23)。
*
续:续、继、绍、绵、绩、绪、结、系、赓、承、传、属、联、连、递、持、接、延、衍、添、加。
“绩”见“责”(15.15)。“绍”见“召”(8.3)。
《礼•深衣》“续袵钩边”,《注》:“续,犹属也。”
赓:连、续、继、承、扬、抵、酬、偿、答、应、和。
“绪”,《说文》:“绪,丝端也。”
绪:序、端、续、总(14.40)、统、纲、纪、结、终(1.9)。
“承”[chéng],
承:受(10.16)、盛(8.20)、奉、俸、信、侍(5.26)、供、付、捧、拯、进(6.15)、逢、迎、送、遵、尊、敬、守、行、献(3.9)、陪、上、禄、养、接、摈(10.3)、继、续、给()、绍、赓、
《礼•聘仪》“士为绍”,《疏》:“谓继续承。”
“奉”[fèng],“捧”初文。
“俸”[fèng],
俸:奉、禄、薪、食、侍、供、养、金、资、秩、钱、粮、饷、给。
奉:捧、拥、扶、持、赞、举(2.19)、行、升(3.7)、承、受(10.16)、献、赠、进、送、遵、尊、守、敬、随、恭、崇、尚、上、俸、信(1.4)、仰(9.11)、候、供、保、侍(5.26)、持(16.1)、执(6.10)、全、给、与、养、禄、行、施。
“摈”[bìn]:“傧”。本意迎宾,后义穷而变,“摈”而“屏”而“摒”,摈斥摒弃。
“傧”[bn],“宾”分化字。《说文》:“导也。从人宾声。摈,傧或从手。”《说文解字注》:“《周礼•司仪》注曰:出接宾曰摈,聘礼。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注曰:摈谓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士冠礼,摈者请期。注曰:摈者,有司佐礼者,在主人曰摈。按:摈经典多作摈。史记作宾。”
摈:宾、迎、奉、承(12.2)、绍、引、导、接(18.5)。
“绍”见“继”(2.23)。
“引”[yn],《说文》:“开弓也。从弓、丨。余忍切。”段注:“开下曰张也,是门可曰张,弓可曰开,相为转注也。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偁,开导之偁皆引申于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引:开、导、致、来、导、绍、招、拉、指、接(18.5)发、伸、展、延、长、久。
“来”,《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
来:麳、麦、返、还、回、至、归、服、顺、柔、怀、慰、劳、赐、予、劝、勉、召(6.2)、招、致、徕、赉。
徕:来、慰、劳。
徕(lài):慰劳。
召:呼(3.6)、唤、叫、旨、诏、招、拘、聚(11.17)、征(3.9)、集、引、致、号、调、诰、告(1.15)、令、命、导、邀。
“叫”见“纠”(14.16)。
“召”初文字形近“旨”(17.21),或为招呼共餐之意。
*
绍:继(2.23)、续、纠(14.16)、缠、绕、缭、缓、终、结、连、承(12.2)、复、述、发、扬、摈(10.3)、佋、介。
《国语•晋语》:“?使寡君之绍续昆裔。——
“佋”见“昭”(7.31)。
《礼•聘仪》“士为绍摈”,《疏》:“谓继续承摈。”
《战国策》?“请为绍介”,《注》:“相佐助也。”
“招”[zho],《说文》:“招,手呼也。从手,召声。”
招:召、呼、应、集(10.27)、收、纳、绍、介、接(18.5)、揽、致、引、来(1.1)、徕、待、聘、。
“引”见“弓”(6.2)。
“劳”[láo、lào、liáo],《说文》:“劳,剧也。从力,荧省。萤火,火烧门。用力者劳。”
劳(láo):
劳[]:慰劳、犒劳。
劳[liáo],通“辽”。
劳:剧、力(1.6)、功(8.19)、劬、勤(18.7)、谨(1.6)、慎(1.9)、恭(1.10)、敬(1.5)、疾(2.6)、痨、疲、瘅、剧、遽、敏(1.14)、慰、答、怜、矜(15.22)、急、苦、亟(17.1)。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
“劬”[qú],《集韵》:“丘于切,音墟。与魼同。”
劬:勤、劳、慰、苦、累。
*
“犒”[kào],《玉篇》:“饷军。”
犒:饷、劳、慰、赏、赐。
《淮南子•泛论》“犒以十二牛”,《注》:“牛羊曰犒。”
*
“瘅”[dàn],“疸”。《说文》:“痨病也。从疒,单声。”
“盗”[dào],见于甲骨文,从、从舟。《说文》:“盗,私利物也。从,欲皿者。”
“”[xián] ,《集韵》:“涎本字。”
盗:涎、诞、贪(20.2)、欲、偷(8.2)、窃(7.1)、窬(17.12)、饕、私(2.9)、慕、邪、侵、犯、劫、掠、慆。
“慆”(to)见“蹈”(15.35)。“侵”见“浸”(12.6)。
《新唐书•刘武周传》:“久之,盗仁恭侍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韦公子》:“盗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问。”
“韦”“卫”同源双声。“卫”(7.15)。
“韦”[wéi],“违”(2.9)初文,通“围”。《说文•韦部》:“相背也。从舛,囗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段注:“相背也,故从舛。今字‘违’行而‘韦’之本义废矣。《酒诰》‘薄韦辳父’,马云:‘韦,违行也。’
韦:卫、围、帏、囗、弗、矫、回、柔、揉、护、拢、守、包、绕、违、背、离、乖、舛、皮(3.16)、革、韎、韧。
“革”见“鞟”(12.8),“围、帏”见“卫”(7.15)。
“卫”,本字“衞”,俗作“衛”。《说文•行部》:“卫,宿卫也。从韦、帀,从行。行,列卫也。”《篇海》:“本作,省作衞,俗作卫、衛,非。”段注:“从韦者,围之省。围,守也。帀,刎也。”《说文通训定声》:“韦者,相背也。凡守御护卫之舍与御侮之人必向外背内,故从韦。或曰从围省,或曰韦声。亦通。”
卫:守、宿、围、韦、包、囗、周、帀、匝、环、绕、经、管、巡、保、戍、边、陲、垂、侍、营、防、加、维(3.2)、护、捍、掩、违、背。
“卫”“韦”双声字。“韦”见“违”(2.5)。
*
“帏”[wéi],《说文•巾部》:“帏,囊也。从巾,韦声。许归切。”段注:“帏,囊也。《离骚》‘苏粪壤以充帏’,王逸曰:‘帏谓之幐。’幐,香囊也。按,凡囊皆曰帏、曰幐。王依文为说则谓之香囊耳。或曰《尔雅》‘妇人之袆’亦作帏,是许所云帏也。今按,此与《尔雅》之袆无涉。……许以囊释帏。亦断非《释器》及《毛诗》之袆也。”《广韵》:“一说单帐也。”
帏:囊、幐、幔、帐、帷、幌、帽、幄、帘、幕、盖、裹、包、遮、屏、蔽、薄、篷。
“闱”[wéi],通“帷”。《说文》:“闱,宫中之门也。”
“围”[wéi],《说文•囗部》:“守也。从囗,韦声。”《广雅》:“围,裹也。”
围:守(8.13)、卫(7.15)、防(14.14)、绕、周、包、裹、环、范、域、屏、圜、周、圆、圈、密、巡、逻、边、卫、韦、违、背。
“绕”见“纠”(14.16)。
“绕”[rào、ro],通“遶”。《说文》:“绕,缠也。从纟,尧声。”《集韵》:“人要切,音蛲。挠,或作绕。”
绕:纠(14.16)、缠、围、弯、曲(7.16)、回、迂、避、裹、环、扰。
“围”见“卫”(7.15)。
*
“挠”[náo],《说文•手部》:“挠,扰也。从手,尧声。一曰捄也。奴巧切。”
挠:扰(17.5)。
“扰”[ro],《玉篇》:“扰,扰乱也。”
扰:搅、攘、掠、抚、挠、绕、纷、绥(10.26)、紊、盘、乱(1.2)、冗、杂、袭、忧、惑、恐、动(6.23)、骚、搔、累、害、混、浑、和、烦、顺、驯、从、化、治、理、夺、逼、迫、怀、柔(16.4)、弱、平、定、宁(3.4)、安、乂、畜、养(2.7)。
“挠、绕”见“尧”(6.30)。“杂”见“集”(10.27),“搅”见“觉”(14.31)。“袭”见“袍”(9.27)。
*
稣:复、稣、醒、活、更、息、舒、甦。
《礼•乐记》“蛰虫昭蘇”,《注》:“更息曰蘇。”
“骚”,《说文》:“扰也。一曰摩马。从马,蚤声。稣遭切。”段注:“‘摩马也’,各本‘摩’上有‘扰也,一曰’四字,浅人所增也,今删正。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伸之义为骚动。《大雅•常武》传曰‘骚,动也’是也。《
。” 《方言》:“吴楚偏蹇曰骚。”
骚:搔、摩、挠、扰、忧(2.6)、犹(5.19)、动、乱、愁、瘙、偏(9.31)、蹇、跛、尤(2.18)。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诐”,《说文》:“诐,辩论也。”
颇:偏(9.31)、侧、僻、倾、倒、覆(9.19)、斜、邪(2.2)、廻、很、尤、异、奇、辟(3.2)、恶、难、激、类(15.39)、很、甚、略、微、陂、隐、阴、险、阻、叵、跛、蹇。
《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左传•昭公十二年》?书辞无颇。——
《汉书•王嘉传》?人用侧颇僻。——
“蹇”[jin],通“謇、褰”。《说文》:“蹇,跛也。”
蹇:跛、涩、滞、劣、乖、舛、迟、揭、褰、结、缓、钝、困、苦、骚、
“褰”见“揭”(14.39)。
“褰”[qin],异体“攐、骞、”等。《说文》:“袴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
“袴”[kù],通“绔、、胯”。《说文》:“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急就篇•注》:“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方言》:“大袴谓之倒顿。”
《汉书•叙传上》:“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晋书•舆服志》:“袴褶之制,未详所起。”晋•崔豹《古今注》:“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唐舆服志•群臣服》:“条内有绯褶大口袴,则似是二物。然不知所谓绯褶者衣乎?裳乎?当俟精识考古之士而订之。”
前一篇:《论语通义》8.9
后一篇:“回”,鲁迅若知道就不怕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