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通义》8.9

(2023-03-03 18:56:43)
标签:

《论语》

崔自默

《论语通义》8.9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通义》8.9

*

“民可使由之”:“民”,弟子、庶人、百姓。

“使”(1.5):令、命;“由”:循、用。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民可使”、“使民”、“使人”,就是以惠、以义、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惠则足以使人”(17.6)。“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5)。

“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2.20)、“使民战栗”(3.21),则远不如“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使人以敬”则高明。

*

“由之”,任凭、自由、听从。“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1.12)。此“由之”,类“无为而治”(15.5)。

《礼记·礼器第十》:“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郑玄注:“一也,俱趋诚也。由,用也。素尚白,黑尚青者也。言所尚虽异,礼则相因耳……变白黑言素青者,秦二世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为黑、黑为黄,民言从之,至今语犹存也。言此亦周所因于殷也。武,当为‘无’,声之误也。方,犹常也。告尸行节,劝尸饮食无常,若孝子之为也。孝子就养无方。诏侑,或为韶囿。”孔颖达疏:“此一节广明三代损益不同。‘三代之礼一也’者,谓三代所行之礼虽各别,一皆趍于至诚,故云一也……非唯君行礼用诚如一也,民亦共用诚如一也。‘诏侑武方’者,亦因殷也。诏,告也。侑,劝也。方,常也。子事父母,就养无方,故在宗庙之中,礼主于孝,凡预助祭者,皆得告尸威仪,劝尸饮食,无常人也。‘其礼亦然’者,其于周礼侑尸及诏侑无方之礼,亦因于殷礼,故云‘亦然’也。‘其道一也’者,其用至诚之道一也。”

“民共由之”,“其礼亦然,其道一也”,“礼”具体而微,一套专业如律师条文。常人日用即可,其中损益之道理,确实难知。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礼记·哀公问第二十七》:“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隆礼、由礼”,孔颖达疏:“隆,盛也;由,行也;方,道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民是无知之称故也。”

*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道之动静,见仁见智,参“知者动,仁者静”(6.23)。

北宋·程颐《经说·易说》:“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动静相宜而成变化,顺继此道,则为善也;成之在人,则谓之性也。在众人,则不能识。随其所知,故仁者谓之仁,知者谓之知;百姓则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人鲜克知也。” [1]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朝闻道,夕死可矣”(4.8)。

“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则由之而不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人鲜克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

《诗·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由房”,《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笺》:“由,从也。欲使我从之于房中,俱在乐官也。”

“由房”意“游放”,“由敖”即“游遨”。

*

“由之”“知之”,是指上一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由、游古同声通用。《文选》阮嗣宗《咏怀诗》‘素质游商声’,沈约注‘游字应作由,古人字类无定也。’又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而唐·吕温有《由鹿赋》,由即游也。皆由、游通用之证。‘由敖’,犹游遨也。‘由房’与‘由敖’亦当同义,皆谓相招为游戏耳。《说文》:‘敖,出游也。从出、放。’又赘字注:‘敖者,犹放。’房与放古音亦相近,‘由房’当读为‘游放’。《楚辞·远游》云:‘神要眇以淫放。’张平子赋:‘卷淫放之遐心。’《广雅》:‘淫,游也。’‘淫放’即‘游放’也。” [2]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凌鸣喈《论语解义》以此章承上章诗礼乐言,谓‘《诗》《礼》《乐》可使民由之,不可使知之’,其说是也。愚谓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亦指弟子。《孔子世家》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则能兴、能立、能成者也。其能兴、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礼》言其事云‘说之以义而视诸体’也。此则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艺者,夫子亦以《诗》《书》《礼》《乐》教之,则此所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谓之‘民’者,《荀子·王制篇》:‘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庶民’即‘民’也是也。” [3]

“民可使由之”,“由之”即“游之”,若“游于艺”(7.6),意即“成于乐”(8.8)。

“游放”即“淫放”,放纵。不可浸淫过度,故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6.22)。

*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斯道隐远,玄奥难原,故圣人不语怪神,罕言性命。或开末而抑其端,或曲辞以章其义,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郑玄注云:“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法言·问神卷第五》:“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

“不可使知之”,非愚民政策、剥夺知情权,而是形上之知其难知难识,难言难道。若《易》,《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参“五十以学《易》”(7.17)。故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9.8)。

“不可使知之”:知亦有度、有变,故曰“毋固”(9.4)。至如“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

孔子提倡总体开启民智。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4.41),“有教无类”(15.39),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17.8),“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17.16)。

*

“知之”,“之”所指可以是民,也可以是“知”。“使知之”可以理解为“使之知”。

“知之”,如果知道了没有好处、更操心,就不如“不可使知之”;与其如此,不如为他好、让他乐。参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

“由之”:“道之”。

《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受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 [4]

南宋·《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道者,天下之所由,而圣人则能知之。器者,天下之所利,而圣人则能制之。由其道而利其器,在一身则为有道之人,在天下则为有道之世。不由其道而利其器,则为无道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然中人以下,则由而不知,盖其知识卑近,所见浅末,形而下者所能由,形而上者所不能知。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有知道者,以长治之,左右之,则趋于下,惟利之见,而不由其道矣。上必有下,下必有上。上而无下,何以为上?下而无上,何以为下?道之与器,未始相无。不由其道而利其器,器者非其有矣。‘负且乘,致寇至’,此之谓也。” [5] 参“君子不器”(2.12)。

《周易·解卦》:“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周易正义》曰:“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已所致,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6] “负乘致寇”,成语近“负乘斯夺”。

*

还可以有不同标点断句,不同理解:(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行,就任其发展;不行,就加以教育。(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跟从,就顺势发展;不跟从,就摆明道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型和大意近乎《商君书·更法第一》:“臣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7]

*

*

《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言道、知道之事宜。

《春秋繁露·郊语第六十五》:“废圣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于冥冥不可得见之中,虽已多受其病,何从知之?故曰:问圣人者,问其所为而无问其所以为也。问其所以为,终弗能见,不如勿问。问为而为之,所不为而勿为,是与圣人同实也,何过之有?”

*

    “不可使知之”: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吕氏春秋·义赏》14.4):“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



[1] 《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29页。

[2]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2页。

[3]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9页。

[4]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5]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74页。

[6] 《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96页。

[7] 《商君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