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亏一篑”辨义

(2022-06-10 10:27:25)
标签:

崔自默

《论语》

“功亏一篑”辨义

崔自默

 

“功亏一篑”,成语,似无疑义;但是,“一篑”问题,在《论语》里的情况,未必尽然、了然。

章句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19 ,以下只注数字者均系《论语》篇章序号)

如果只有一筐土,孔子认为:与其去堆山,不如去平地。

换句话说,功亏一篑,无妨。何以然?

 “功亏一篑”辨义


(一)功亏一篑,在不慎

原典出《尚书·旅獒》:“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勤”、“矜”,“功亏一篑”应最少思考这两方面。以往“勤”字已具足,也较容易,可是,“矜”字呢?

请阅注疏。汉·孔安国:“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未成一篑,犹不为山,故曰功亏一篑。是以圣人乾乾日昃慎终如始”。

“矜”,字义很多,此处取“谨慎”之义。

之所以功败垂成,不在“不勤”,而在“不矜”:不谨慎。

《尚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其慎”何在?“其难”何在?

《诗·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威仪”,是的,敬慎在此;而“威仪”,指道德气质,由内而外,绝非偷奸取巧,色厉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17.12)。不容易,所以孔子不断强调“知德”、“好德”。

“敬慎威仪”,“君子不重则不威”(1.8)。重,在自重、厚道,然后受人尊重、爱戴。树威信,固在“谨而信”(1.6),因为“民无信不立”(12.7)。彼此互信,契约精神,是维系整个社会之基石。

“维民之则”,民为本,一切修养,其价值在务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再例如惠民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20.2),精准扶,还能做到“惠而不费”,节约节用,如此,劳而无怨。

 “勤”“谨”“难”,三字有同根,在力在言在行,更在心:慎,真心。

 “功亏一篑”辨义


(二)慎思在约,得其要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慎思,审问、明辨,是笃行之基础。想不清楚,就会固执己见,蛮干于前,盲从于后。

“博学”呢?“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12.15

博学,本是好品质,却往往被误用,自傲自是自独;博学,必须佐以知礼,自省自克自讼,以防畔滥,川决人伤。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博闻强识而让”。

总惦着自尊,是弱者自卑心态。能尊人,礼让、无所争,才是强者的自信内涵。

“约”,古文通“要”。约束、简约之外,要得其要领、要点,能独立判断:究竟什么最重要?

比如,一筐土,是去堆山还是去平地?这涉及到慎、要、义、权之知。

再看该章魏·何晏注:“包曰:‘此劝人进于道德。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马曰:‘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善之”、“与之”,称赞、同意,宋·邢昺疏亦同理,均站在旁观者角度进行评论,却非自己参与一篑行动时的实际做法。

宋·朱熹注:“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意思是说,进止、成败皆在自己,朱熹可以代表大家意见。

然而,如果并非个人事业呢?就一定从众么?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没错,但山与路不同。真山,多一筐土不增其高,少一筐土不减其低。

一筐土,是打比方,涉及问题不简单。一筐土对于山,一棵稻草对于骆驼,没有不同么?

想想,起初为谁为何要堆山呢?一筐土能使一座山功亏一篑,这比例,究竟什么事情值得严谨到如此科学?若然,最好贯彻一筐土精神,多干实事,由迩及远。“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6.30)。

“虽覆一篑”,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认为,“虽”(雖)当读为“唯”:“‘唯覆一篑’,言平地之上止覆一篑,极言其少,正与‘未成一篑’相对成义。”若然,“唯覆一篑”,意虽不曲,义仍未尽。仅倒一筐土,无足轻重,就跟着去,那其他事情呢?

“为山”:堆土成山;“为”,动词。

“平地”,把地整平:“平”,动词。——“平地”二字,多被忽略,以为在平地之上开始堆山,接下去,顺理成章,“慎思”被浅薄化。

《周易·艮卦第五十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魏·王弼注:“施止不可于面,施背乃可也。施止于止,不施止于行,得其所矣。”

《周易·序卦传》:“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好高骛远,浮华虚饰,吃亏受损,不如自谦而益亲近。

登山者寡,行路者众。坑坑洼洼,不平,如何日用行走?

“平地”,开始第一篑,宛如第一声哨响,有引领功德;舍我其谁,而后能企望来者从善如流。

一篑于山,可有可无;一篑于地,当务之急。

锦上添花、雪中送炭,选哪个?

选择、放弃,总是同时的,不言而喻。

一生之中,大多数人面临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个人的,所以,知难而退,何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那些靠低三下四才弄来的所谓“富贵”,君子耻之,还好意思炫耀,算了吧。

“无可无不可”(18.8),常作孔子世界观、政治观,其实是孔子价值观、人生观;而且,不该解释为左右逢源、无所谓。“无可”:不可;“无不可”:都可;“无可无不可”:不可都可——有所不为。

“止”,在《论语》里有7章涉及。若“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6.1)。

“不可则止”,行藏在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能者止”,行权在彼,跟着瞎着急没用。

行仁义,必然不是图谋个人享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1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5.9),“欲仁而得仁,又焉贪”(20.2)。——“又焉贪”?贪念受苦受难,谁愿意?反之,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恋栈的,一定没费劲。

“君子固穷”(15.2),孔子当年四处奔波,却志不可夺、松柏后凋。“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知其不可而为之者”(14.38),很讽刺,彼时竟有普通人能高度评价孔子,算是先觉了。今天,读书人切莫以为夫子像自己一样“官迷”,甚至不走运的“丧家狗”,那才有辱斯文。“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论语》思绪大多可以在其内部解决,不同编缀则文章境界不同。各个篇章多有深奥,却独如珠玉。认字,不等于写文章。

概念定位、认识深度、思想高度,需要相对坐标与参数。不同读者其疑问,直接或间接,陈列在《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以及《管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字里行间。没钥匙去开锁,就是“行不由径”(6.14),“出不由户”(6.17),“说之不以道”(13.25)。

 “功亏一篑”辨义


(三)当止则止,是知难

“止”字,是本文讨论重点。

“止学”影响深远。传隋·王通作《止学》,另著《中说》,其弟子有魏徵、李靖、房玄龄等。南宋·薛季宣号“艮斋”“艮斋学派”,开永嘉事功学派先声,其弟子陈傅良另开“止斋学派”。

《周易·说卦传》:“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止也”,“艮为山”。

艮(gèn):山、止——“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难道这纯属偶然比方?

《说文》:“艮,很也。”艮:不服、不知退、不知止,坚硬、艰难,过犹不及。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知难而退,不忍无谓牺牲,是仁、是义、是知。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井有仁焉”:井里有仁,纯是概念;井里有人,或是陷阱。

《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可以去看看,务必警惕;别人欺骗你,你却不能犯糊涂;诱惑尚能逃避,网织陷害则奈何。此亦夫子“钓而不纲”(7.27)之告诫深喻。

知、仁、勇,《中庸》三“达德”。“知耻近乎勇”,“知”为先。“耻”,止也。不知难,罹难而耻。孔子反对不仁、不知、不勇,也反对无礼、无义、无谋。“见义不为,无勇也”(2.2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17.8)。鲁莽跳井,不仅非真勇,而且是不义。“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孔子反复告诫子路,居安思危,“危邦不人,乱邦不居”(8.13)。子路当耳旁风,“不得其死然”(11.13),枉送性命。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乱”,知止之义,忧患意识。

《周易·系辞下》:“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巽”:选(繁体字根)。仔细读9.19章下面第五章。“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9.24

巽:顺、逊、风、具、入、柔、容、和。“绎”: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邪风淫志,致远恐泥,所以,防微杜渐,要忍住。“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忠言逆耳,逆水行舟,骄而不泰,泰极否来。移风易俗,见小曰明。“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12.6)。

《周易正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虽上下皆巽,命令可行,然全用卑巽,则所通非大,故曰‘小亨’。”

巽为风,无孔不入,针尖大洞,斗大的风,所以,必安其好恶所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慎终即善始,追远即善终;民风淳厚,善莫大焉。“君子之德风”(12.19)。“道”:导也,身先士卒,克己自正。“德”:得也,内得于心,外得于人。

《周易•乾卦第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知终终之”,慎其独,与时偕,察微知几,无悔咎。

1607年,利玛窦《译<</span>几何原本>引》引徐光启话说,“是书也苟为用,竟之何必在我。”

“何必在我”?功成不必在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3.20)。

信义,要可持续发展,若非“可复”,则止之。“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

 “功亏一篑”辨义


(四)止于至善,是近道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训诂是小学内容,不可以不“好学”。一以贯之,“下学而上达”(14.35)。

重温《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如本章“为山”、“平地”,何先何后?再如:“仁者先难而后获”(6.22),“先之,劳之”(13.1),“信而后劳其民”(19.10)。

“在亲民”,朱熹集注:“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周易·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广韵》:“止,停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留也。”

止其止,得其所,当下便“至善”。务本,不折腾。

“知止而后有定”,而后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尚书》开篇:“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汉·孔安国注:“安天下之当安者。”

《礼记》开篇:“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安安而能迁”。汉·郑玄注:“谓已今安此之安,图后有害,则当能迁。”唐·孔颖达疏:“心能肃敬,身乃矜庄,口复审慎,三者依于德义,则政教可以安民也。”

让人心安,经典往往这么实在:“仁者安仁”(4.2),“修己以安百姓”(14.42)。

义者,宜也;宜者,所安也;安者,静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静者,审也。”

“安安而能迁”,安养却不故步自封,止过迁善,益莫大焉。

《老子》:“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论语》讲时习,《中庸》讲时中,《孟子》讲时举,《大学》讲时新。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说读懂一半就行,而是指:《论语》有一半内容是关于如何治理好天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惟义所适,“以友辅仁”(12.24),同道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6)。“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0),共学、适道、与立、与权,小儒、大儒,由此分野。

孔子孤独。“可与权”的堪担大任者少啊。“乡愿,德之贼也”(17.13)。人云亦云、似是而非者多啊。所以,“有教无类”(15.39),好的教育打破平庸态势,出类拔萃普遍,文明整体进步。

何先何后?当进当止?

知止:是正,是当。“当仁,不让于师”(15.36)。——“师”:众也。当仁不让,当其为仁,则所向披靡。个把观点不谦让老师,所思流于狭浅。独立之精神,不流俗,始称本义、大义。——《孟子·公孙丑上》:“虽千万人,吾往矣。”

《论语》里接下来三章,都与好学而夭折的颜渊有关,夫子盛赞并浩叹:“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9.20),“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9.21),“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9.22)。

颜渊“不迁怒,不贰过”(6.3),“其心三月不违仁”(6.7),不迁、不违,戒、定、慧,是自己的主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1),“欲罢不能”(9.11)。若问颜子所乐何在?他会反问:你所忧何在?

“止,吾止也”,应该对“进,吾进也”,但为什么是“进,吾往也”?“往”,孔子一字点明开示。

《荀子·宥坐篇》有一段话可与本章印证:“孔子曰:‘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垤(dié),蚂蚁封土成丘,天天进步,值得欣赏;人,若固步自封,自高自大,我去!

《论语》虽已阅两千多年,蔚为壮观,但仍被严重低估,钻之弥坚。国学高峰、儒学大成,被看成土包,“吾已矣”!

宋·程颐:“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经典而不能乐之行之,做新民,“虽多,亦奚以为?”(13.5

 “功亏一篑”辨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至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