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崔自默《论语》 |
对《论语》“好色”的误读
崔自默《论语通义》笔记20210411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色”之“色”,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首要问题。
“色”,在“巧言令色,鲜矣仁”(1.3)章句有统计。
作为“女色”的明显意思,似乎最接近的有“贤贤易色”(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6.7);似乎,“女色”,属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
戒女色难,把握 “颜色”——面部表情、气色、态度,更难,因为它涉及威仪、礼义、信用、福禄。
“色”、“好色”,其重要在于:“正颜色,斯近信矣”(8.4),“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10.4),“享礼,有容色”(10.5),“有盛馔,必变色而作”(10.25),“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1),“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12.20)。
“好色”,要修养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泰而不骄”(13.26、20.2)“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16.10),“威而不猛”(20.2),自自然然,文质彬彬。
察言观色,除了语言,就是“色”。色要好,要修、文饰。此时,就会出现几种情况:其一,一般人认识不到、领会不深,所以不重视“色”,言谈举止表现轻浮,于是,“巧言令色,鲜矣仁”(1.3、17.17);其二,“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6.7),年轻人气大火盛,任性、喜怒形于色,不管对谁,对君父师长,缺乏彻底的恭敬而孝顺,“色难”(2.8);其三,缺乏社会经验,戏谑说笑不分场合,不懂礼让,逞能骄傲,无意中得罪人,“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过分“好色”,则“过犹不及”(11.16)。礼不到位,则“文胜质则史”(6.1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17.12)。
“好色”,最高境界仍然是中庸、持之以恒,应该像“好德”那样。
“德”,参读“有德者,必有言”(14.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知德者鲜矣”(15.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9.2),“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7.14),所以比如孔子去见南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于是夫子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就没意思了。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里单独重复的句子不多,此其一。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主要谈了亲亲齐家之德,本章着重威仪法象。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这里又一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