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通传统文化的经脉

(2021-03-14 21:00:13)
标签:

崔自默

《论语》

打通传统文化的经脉

——崔自默对话王毅

 打通传统文化的经脉


 :以前我们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内容涉及到文化、艺术、社会等很多方面。又好久不见了,想知道你最近忙些什么?

崔自默:《论语通义》,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大概得写一百万字。好多年前,我就一直想完成一本《论语梳解》,把《论语》里意思相关的章句,排列在一起,以便于阅读理解。

 :你觉得《论语》需要创新编辑吗?

崔自默:现在看来,那样不行。以前觉得《论语》章句次序不是太井然,经常“语无伦次”;现在想来,其好处,就是形散神不散。古代多用对话体,思路开阔,随时开始,随时停止。每章没句都单独成立,还可以有多种解读,很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随意组合,根据不同需要,解读出不同的意思,不是很好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言可以兴邦”,儒家这部书对中国文化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影响太大了。你怎么想起重新阅读它呢?

崔自默:时机、危机、契机。2002年非典期间,我基本三个月没有下楼,完成了《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这次新冠疫情,不便于出行,所以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完成一部重要著作。

 :我知道你去年考察了西南、西北,不惜辛苦,深入民间,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壁画、敦煌莫高窟,行万里路,对你写《论语》有关系吗?

崔自默:普遍联系,是哲学基本原理。早年我即便写了一些有关《论语》的文字,现在也是“有悔少作”,不成熟。年轻人再有才华,没有人生阅历、城府。挫折、委曲求全,笔墨就稚嫩,不厚重,更不圆润。而立、不惑、知天命,中年感受就不一样了,可以只争朝夕了;可是,再往后,耳顺、随心所欲,到了晚年,一切没兴趣了,身心俱疲,司空见惯,无所谓了,也就干不成事了。我之所以说“重要著作”,就是我对它的重视,一种责任感。

 :是啊,记得你以前说过,“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这次动笔又是一些什么思路呢?

崔自默:倒不是说我就是大师,而是说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告往知来、信而好古,这些,也不应该只是口头禅。《论语》的价值,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当然,发掘、发现、发明、发展,这些,宛如矿产开采、景区开发,都需要付出成本。诸子百家,以前是粗略翻翻,只言片语,蜻蜓点水,是面子工程,点缀文章。现在不一样,到了“五十而知天命”,为己、求诸己,修为自己、检点自己,思维应该可以思考通达这个概念了,所以取名《论语通义》。

 :“通义”,我猜肯定是“春秋大义”的“义”,不是翻译的“译”。

崔自默:是的。翻译的“译”意思相对简单、单薄。“义,宜也”,大义、义务、礼义,言该言、行该行。尤其是,不是为了别人的夸赞,不是为了求得俗众追逐的所谓荣誉,而是安身立命。

 :翻译和解释《论语》的版本很多,别裁、今读、我注、新解等等,我想你肯定不会重复这些套路的。

崔自默:诸子百家,随便一家哪怕比如《荀子》的《劝学篇》,延展开来,弄明白,就是一本书。甚至一句话、一个字,演绎、衍生,旁征博引,用上训诂学那一套,都是硕士博士论文的好选题。然而,这些,还都仅仅是基础、砖瓦,建筑零件,是普及工作、准备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普及《论语》,普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崔自默:是的,普及之后,还要升级。活着,还要有生活质量。大众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整体越高,则更能对照凸显出儒家思想的光辉。A+B=CA=C-B,要知道A,就必须首先明白CB。要知道《论语》究竟讲的是什么、它的思想高度,就要明白诸子百家。另外,还要明白西方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一种文化的价值,与人类整体文明进程分不开。

 :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你如何理解“大同世界”?

崔自默:“善哉问”,先贤遇到好问题都会这么说。问学、学问,问与答高度对等。知音、知己,才有知之、好之、乐之。“你如何理解‘大同世界’”,“你认为‘大同世界’能实现么”,这两种问法有差异,给回答者的思路方向不同,给读者的心理感觉也不同。真理是否存在、真理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但问话的意图或许不一样。同样一个文本,可以被读出不同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吧?

崔自默:好!“和而不同”,大家明白了,知道了;不对,“知道”是个大词,现在被通俗化了。理解标准降低,行为要求就不严格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表面好学的坚决态度。孔子诸事谦虚,唯有一条例外,那就是:好学。话题说扯回来,“和而不同”,“和”与“同”的作用不一样。“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里这句话,出自一个高人,周太史伯阳父,他早于老子和孔子两百多年,只是不为常人所知。这道理也好比朋友之间的性格,和则平、冲则动。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就靠对手。刺激,是进步的动力。欲望,是好学的源泉。还好比动植物,杂交品种免疫力强、产量大。“同则不继”,没有了差异,都是小麦面条,没有玉米红薯白菜豆腐,难以为继,饭桌文化无法持续发展。

 :哈哈,你回答问题总是不直接给出答案。

崔自默:曲则直,先贤都这样。“绕路说禅”,也是“减法哲学”,属于必须的手法。概念解析,需要用到新概念,辗转反侧,歧路亡羊,最终也很难说透彻。于是,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切问近思,义在其中。意思就是,打比方、比喻,要在生活周围、身边近处,找类比题材,就容易理解。文化就是地图,地址就是坐标,定位就是参数。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艺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很重要的。雅俗共赏吗,高深道理,也要接地气呀。

崔自默:是的。批评:批,比也;评,平也。对比、对照,由此及彼,君子厚德载物,称物平施。诗,可以兴、观、群、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言下之意是,只有懂得诗的语言技巧,才能会说话。不是哑巴,不能叫会说话。文质彬彬,文而行远,就是语言的魅力与力量。“可以怨”,主要指《诗经》,多是间接讽喻的故事,读懂它,才能明白《论语》章句。包括《老子》,惚兮恍兮,上德不德,其实,那是语言,都是老子对孔子的贴心话,也是孔子寂寞时的内心独白。

 :孔子注重《诗经》,删诗书、订礼乐,还特别讲究《易经》,根本原因是为什么?

崔自默:又一个“善哉问”。孔子早年四处奔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显然是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圣王之道。本来,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中年以后开始学《易》,就更可以了,自信不再有“大过”。

 :《周易》“卦象”准吗?

崔自默:譬如中医切脉,“脉象”肯定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徵候、全息,然而,就诊的具体某个医生,未必有那个能力,来通过外部信息读出内部真实情况。看似有限的信息,却包含无限的内容,就看你会不会解读、转换。老相片图像模糊,现在可以进行程序自动分析,得出清晰的大数据。国学亦然,每个汉字都有能量,每句话都左右逢源,只是其能量未必会被发挥出来。

 :汉字简体字你怎么看?

崔自默:文字,有多方面用途。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活学活用,就是活血化瘀。书法家注重的是艺术性书写,繁体字异体字都可以。大众和学生,以实用性为主,方便书写为上,硬性规范使用简化字也是考试规矩的需要。双轨、多轨,不好么?艺不压身,多认识一种语言文字,不好么?除了陆地交通,还可以有海船与飞航,不好么?至于简化字,有的字形没弄好,属于另外的话题;其实,大部分简化字是有依据的,是草书简省连变的定形,也都是很好的。当然,“风”字中间用“云”而不用“×”,就更好。

 :古文不用标点,你怎么看?

崔自默:厉害,明白人。古文也不是日常用语,“礼失而求诸野”。简牍书写材料不便捷,钟鼎碑版也费劲,所以必须压缩文字,辞简而意丰。不用标点,就顺理成章;当然,阴差阳错,如此,确有多方面用处。很多话用现代白话就不好说,用文言就行。《论语》的一些话,不同句读,可以得出不同释文,也都能通、都合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据说前段时间有地方公交车上用了《论语》里句话,引发了争议?

崔自默:其实,这只是个案,也不仅仅是个断句问题。这种现象,暴露出阅读者与判断者的立场观点问题。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包括如何服务的问题,有没有资格和相应水平的问题,等等。大家兴趣点在孔子可能有“愚民思想”,事实上,孔子本义是这样么?不是。孔夫子是为各方面考虑,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却被误解,被利用,无形中挑拨了上下彼此的和谐关系。“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惜,无知之人总是“居之不疑”,自信自己理解水平没问题,服务态度没问题,却忽略了水平提高。疫情期间,让学生放假休息,有学生坚决反对么?

 :看来你是把《论语》打通穴道了?

崔自默:喔喔喔,穴道,还有经络,这说法好——打通传统文化的经脉。通则不痛,不痛不痒就没有活力。穴道通了,了无挂碍,肌体就有了免疫力。免疫力就是生产力。文化不等于文明。博大精深不是浑水摸鱼的个体能力,而应该是自觉遵循社会秩序的群体素质。

 :你觉得怎么才叫打通传统文化的经脉呢?

崔自默:有内通、有外通,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内通已然很难,要融会贯通,属于“文字智慧”;不能断章取义、一知半解,信口雌黄。好比城市设施布置,只知道几条主干道,就不是通。经络、经纬,经济、经略,四通八达,才叫通。更好比挖地道,村村联络在一起,才叫通。从《论语》某一章句出发,一个关键词一个注解出发,会摸索到另一堆书,然后又一堆注解一堆关键词,等再绕回出发点,得好多天。有时,会误入桃花源,一片新视野,可是一不留神,就又失踪了。

 :我知道,挖掘古典,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呕心沥血。

崔自默: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个体可以失忆,群体失忆则无法想象。“勤”字的古写,不是“力”字旁,而是“心”字底。耗费精力,除了脑力、眼力,还有心力、耐力、精力。专心即专业,勤奋即天才,浪漫即牺牲。不耐心挖洞,不大量领悟,终归是“隔一层”,即便一步之遥,也是咫尺千里,通不了。

 :啊,像你艺术创作一样,国学研究也需要灵感吗?

崔自默:讷言敏行,敏而有功。灵感,固然是脑子里主观的偶得,但,必须有机缘、激发。热情、好奇心,不可少。刚才说到“桃花源”,那是不期而遇,邂逅。国学章句,宛如街道旁侧的小胡同、小门洞,多少年也不见得有时间真切地走进去。只要尽心,你会惊诧,先贤对很多问题,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就好比一把把开各种锁的钥匙,都有的。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绝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努力掌握大量的历史经验,通过给人列举案例,警诫谏言,就足够用了。可惜,人性弱点之一,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例外,是命运的宠儿,于是无视前车之鉴,于是重蹈覆辙。一人之悔还好,大家牵连遭罪。

 :你刚才说的错过灵感是怎么回事?也像文学创作、诗歌词曲写作那样吗?

崔自默:“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我遵循这一原则。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天工作10个小时就已经很累了,何况高强度的键盘操作。在电脑上,搜索查询,基本语句定位,再翻找相应图书,确认相关文字无误。发现、联想、理解、分析、分类、统计、归档等等,这种方法、这些工作量,前人无法开展;皓首穷经,仅仅翻阅史册一项,就难以跟电脑时代媲美。我早些年就提出国学研究科学化,“工具决定结果”,效率和方法很关键。当然,借助于现代工具,也只解决了统计速度和储存量问题,并不能替代大脑的综合能力。对一句话的敏感,需要惟精惟一、高屋建瓴,一喝水一看电话,就错过了,致远恐泥,去道日远。一下子开几十个窗口,互相交织,从胡同穿梭,到空间多维扭结,才能杂交复合出新观点。观点,就是视野视角视相的不同。

 :对了,工科、理科、文科,你以前的学术交叉背景,有利于你的国学研究。把你说成“杂家”,合适吗?

崔自默: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君子不器,“杂”是“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换一种说法,便换一种活法。孔子是儒家,但他请益于老子,所以在《论语》里有道家思想,比如“无为而治”、“无可无不可”;也有佛家思想,比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去我执、去法执,空空如也。“诚、虚、净”,诚心、虚心、净心,以前我用这三字、三心,来概括中国文化的三家三学。儒学、道学、佛学,好比爬山的不同路径,到达巅峰,聚会点的高度一定是相同的。

 :对的,哲学只是路线不同,一些争论都是各家教派学子的不同观点不同需求,如是而已?

崔自默:善哉!教派就是教育流派、教化支脉,越到支流,量级越小,理所当然。路径,很有意思,是一种组织关系、结构、场。人都认字,未必会写诗。人都长有五官,却未必漂亮。同样一个风景区,被带着参观单一固定的线路,就不如自驾、徒步,深度游;而且,不同的行走路线、不同的季节、时段,会有不同风光和气象。同样的几句话,不同的排列顺序,意思截然不同。《论语》一句话,单独盯住读,不联想其他章句,感觉就单薄。

 :单薄?我还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崔自默:譬如,一句话就是一粒珠子,固然美观;假如,把若干珠子串成项链,境界就不一样了。《论语》现有章句,进行不同的贯穿,可以整出好几种书。一句话,前后重构不同,会领悟出不同味道;好比一个鼻子谈不上啥美丑,放到不同脸,即便位置稍微挪移,也会有不同视觉效果。

 :我注意到,你特别强调《论语》章句意思的“不同”,有什么寄托在里面吗?

崔自默:小学、训诂,就是关于汉字的学问。“小学”没到位,上中学和大学读博士当博导,就自欺欺人。关键词,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文字DNA序列纯正,才能把握本义、正义,也才能通义——名正言顺,本立道生,圆融条畅,一以贯之。比如,孝、学、教,都是同体同源。教、敬、政、改,都是敦促。“政,正也”,“从政”“为政”意思不简单地等于当官。从政,从正也;为政,行正也。心正身正行正,不令而行,择善而从。

 :正本清源,这种说法对实际工作很重要,看来对学术研究也很关键,能提纲挈领。

崔自默:名正言顺,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正名,是大义。尊贤,就是“君子成人之美”,天下有道,就不能让好人善人受委屈。王阳明讲“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Conscience)是共同的科学,不需要再进行开会辩论。“辩”非“辩”,概念辩论、口舌之争,不是目的;是非辨别,实事求是,才算功德。

 :对的,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它与“良知”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崔自默: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顺序都知道,好理解。智、信、圣、仁、义、忠,“六德”,“智”排在第一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缺少了“知”,就无法判断正不正、义不义、从不从、信不信、行不行。“知”与“权”,在《论语》里是非常要紧的关键词,“权”就是权衡;明其所知、审其所从、察其所行,关键时刻,局部作为着力点,借助杠杆,扭转长短轻重,关系兴衰。

 :“知识”与“智慧”到底什么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崔自默:常识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是,无限的常识知识就接近智慧。无限无穷,虽然是一个理想数字、模型,不妨藉以研究。从09,这些数字,都是虚的,确实虚而生实。01,二进制,也是有无相生;借助这种游戏规则,航天飞机却进入外太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该自信,大家能够保护好共同的家园。文化自信,是一种文明自觉。自信、他信,也是一体的,好比交通安全,是一种来来往往的依赖关系。人爱、人知,知人、爱人,自知、自爱,层层递进。君子自律、自耻,行己有耻。

 :这几年你经常写“仁爱”二字,有何所思?

崔自默: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这四种心态很要紧。“仁爱”,仁者爱人,也出自《论语》。“仁爱主义”(Renaism),不仅是儒家思想、国学经典,它跨越文化宗教、民族国度以及自然物种。

 

【崔自默学术简历】

崔自默,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被聘“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北京市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北京旅游文化使者”、“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当代“新国学”主要倡导者,学者型艺术家,创作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得过且过集》、《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花有花期》、《默语默画》、《默禅》、《世界名画家:崔自默》、《崔自默新彩绘画》、《八大山人全集》等。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创作员,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多所大学特聘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