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批判(19)

标签:
崔自默文化 |
崔自默
45、
问:这个直接的知觉并非来自逻辑。
克:但是,你从头到尾都很逻辑。
默:“直接的知觉”到底是什么?“逻辑”究竟指什么?“并非”,凭什么这么说?只有弄清楚了相关概念之后,才能判断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因果关系,否则就是主观臆断。
46、
问:后来也许是。可是那一刻却没有。
克:所以你是在告诉我说,因为我有直接的知觉,悟出他的话,所以我发现他说的是真理。
默:“那一刻”指哪一刻?
“直接的知觉”有那么大用处?它是什么?靠它就可以“悟出”某种“真理”性的东西、存在或道理?即便它可以作为判断问题的一种经验或标准,为什么一定用以发现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理呢?
47、
问:是的。
克:好,小心一点,因为我听过某个上师的徒弟这么说。
默:什么“是的”?靠直接的知觉就发现了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理?还是老问题,真理有么或者说真理是什么?
“好,小心一点”,应该是翻译不准确,意思含糊。“因为我听过”的“因为”与前面没有因果关系啊。“听过”之类的道听途说,本不能作为判断知觉或真理的标准。何况,是听“徒弟”这么说,夸大其词地描绘老师的方法可以理解。
48、
问:我也听过一个上师说这样的话。后来我用逻辑去检查,发现那是胡说八道。我正视事实和逻辑,发现并不兼容。所以我宁可说,除了直接的知觉,我也一直在用逻辑在检查。
克:所以,你是说知觉并没有使你盲目,你那知觉还是有逻辑的。
默:“后来我用逻辑去检查,发现那是胡说八道”,看来,逻辑的作用生效了。老师不都是圣人,老实人与好人不见得都是智慧的化身,虽然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老好人显得弥足珍贵于是可以得到善知识的热心供养于是衣食无忧。
“我正视事实和逻辑,发现并不兼容”,或许这么说就开始跑偏了。“事实”和“逻辑”分别指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知道它们能不能“兼容”。
事实中一定有全面而深透的逻辑,只是说你看到的层次与你使用的逻辑并不在同一层面而已。
“除了直接的知觉,我也一直在用逻辑在检查”,这是好事情,值得肯定和鼓励。万法惟识,直觉是我们判断问题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当然,这不见得充分,因为总会遇到新问题。
“逻辑”虽然相对客观、科学、标准,但是,每个人学习的水平、认定的层面、掌握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工具决定结果,都是放大镜,倍率不一样。都是汽车,速度不一样。都是尺子,精确度不一样。
都是逻辑,质量不一样。
“你是说知觉并没有使你盲目”,直觉经验对个人行为有好处,同时也会成为一种束缚,“法执”即是。有限的经验可以害人,好比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过分相信知觉、直觉,就会盲目自信。
“你那知觉还是有逻辑的”,知觉直觉肯定有逻辑,只是逻辑质量参差不齐罢了。个人判断问题和言谈举止,即便在梦中,信马由缰,也不可能完全失控,也一定有断断续续大大小小的逻辑依据。
“逻辑”的质量,也就是纯粹的科学的逻辑的含量,其大小因人而异。
我们会不断认识到,“量化”批评的逻辑性、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普遍性。
49、
问:是的,逻辑和事实。
克:所以先是知觉,然后逻辑。不是先逻辑,后知觉。
默:“逻辑和事实”,是的,事实和逻辑是我们判断问题的有效方法;即便不能说是唯一方法,但其他可以算作方法的方法中,也一定不能摆脱逻辑的力量。
事实,本身就包含不可辩驳的逻辑,就是最好的逻辑。这,不应该算是偷换概念,否则,什么是逻辑就应该彻底地重新定义。
当然,事实具象,所以容易被发现、辨认;而逻辑抽象,所以不容易被把握、理解。
“所以先是知觉,然后逻辑。不是先逻辑,后知觉”,如果这句是肯定的意思,原因就是上面所说。如果这句是反问的意思,那么上面也正好可以回答为什么知觉先而逻辑后,当然,这是针对个人判断问题而言。
社会历史逻辑与自然客观逻辑在人出生以前就早已存在,只是在有了相当的知觉经验之后,才慢慢认识到什么是逻辑。
会使用逻辑时,才知道什么是逻辑。不会使用逻辑的人,把逻辑原理背诵得滚瓜烂熟,有用吗?
不会使用逻辑与不知道什么是逻辑,是不是一回事呢?违背逻辑、离经叛道、特立独行、装傻充愣,如果危害到他人与集体利益,就是耍流氓了。当然,如果耍流氓到别人不敢批判,窃国者侯、成王败寇,就是另一种逻辑了。耍流氓而有了皇家血统以至于成为后人的骄傲,也是逻辑之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