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的传道士——艺术家崔自默访谈
(2013-12-28 14:50:47)文化思想的传道士
——艺术家崔自默访谈
【演播室】
开场白:
他是工科、理科、文科兼通的艺术史学博士,国画大师范曾先生的开山弟子。正是如此复杂的交叉学术背景,成就了他丰盈的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传统的精细工笔到现代水墨,极古极新,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收获颇丰。然而,仅仅是聆听,你有时都会感觉到很吃力,因为,他思维飞快,给人过山车般的感受。他似乎悟透世间一切东西,博而精!他的体内也仿佛蕴藏着某种神秘而巨大的能量,一不小心,你就会被涌动的能量包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文化思想的传道士——艺术家崔自默
【画外音】
崔自默,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 (IOV)“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同年成立“崔自默民间艺术研究与发展基金”、“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被聘“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北京市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北京旅游文化使者”、“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IOV中国形象大使”等。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三新主义”,当代“新国学”运动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发明“默纸”,倡导“慢步主义”(Sysism)。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漫画、摄影以及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艺术作品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得过且过集》、《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八大山人全集》、《花有花期》、《默语默画》、《默禅》、《世界名画家:崔自默》、《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等。拥有国内个人最大的艺术类门户网站“崔自默文化网”(www.cuizimo.com)。现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创作员。
【外景】
主持人:
您有很多学术身份,属于学者又是艺术家,那您比较喜欢哪种称呼?
崔自默:
我都喜欢,因为用处不一样。时间、场合、人群,是立论的条件。
主持人:
网上评论说您是“通才画家”,个人认为您是名符其实,您是怎样理解的?
崔自默:
通才,很少。通,也有大通和小通的差别。也许是运气不好,走到哪里都堵车、都修路,所以只能绕远,甚至走回头路,于是,欣赏到了很多人不曾遇到的风景。挫折,可以成为财富。误入桃花源,可以抓住机遇发展。登山需要费力气,发展需要付出。我正在进步,而且还在不断努力,并享受进步快乐的过程。目标即成功。目标是方向,不是距离。
【画外音】
早在2006年,针对当时的“国学热”,崔自默在《艺术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毋溺于旧学》的文章,虽然“人微言轻”,但这篇小文后来引起很多专家关注。这种文化观,具备科学化的实践理念。
主持人:
其实您应该是“新国学”的开创者,提出“三新主义”等等,还主张不要沉溺于旧学。
崔自默:
文化,总是丰富多彩,也良莠不齐,可能很杂乱。我一向主张学习“有用的文化”。国学,很多东西是“旧学”,没有用处,尤其对当代的年轻人。不要盲目地背诵国学,沉溺于旧学,糟践光阴,这一点清代人都已经看到了。简单复古是愚蠢的,社会文明与法制秩序,靠“旧学”无法实现。教学不等于教育。很多人出于简单的教学考虑,提倡继承国学,其实,国学应该选择,更应该创新。不创新就是对未来不负责。当然,“新国学”需要很多方面的准备和能力。我提出“三新主义”:“公益是新国学,爱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目的就是实事求是,对当代社会群众有实际意义。就像一个家庭,堆很多东西,觉得有用,其实永远也用不上,在搬家时才会更加体会到。我们占有物质,却被物质占有。我们要不断淘汰没有用处的东西,才能进步,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老子的思想,它不仅仅可以用于艺术理论与创作,更可以用以现实生活的认识与问题的处理。东西多了,用不上,就是累赘。
【外景】
主持人:
我知道您一直研究艺术与科学的对比关系,把科学的思想、数理逻辑,应用于美学研究、艺术哲学研究,这应该是学术界的新课题,任重道远啊。
崔自默:
我一直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感兴趣。我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修正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出于辩证发展的思维。艺术与科学,很多人在谈,也不是新课题了,但实际上真正懂行的是少数。科学和艺术,仅仅一个方面已经很不容易,在交叉来谈,就难能可贵。我主张“艺术研究科学化”,就是看到很多研究性的浪费。国家拿出纳税人的钱,给很多课题提供经费,但实际上,对社会文明没有价值。“科学发展”,就是要有客观标准,不能人治,不能靠拉关系,搞主观情绪化的滥用权利式的投票。“群众路线”,就是要使学问学术接地气,对人民有益处。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就来自于当仁不让的责任意识,这也是中国儒家的思想精髓。
主持人:
怎样才算科学的艺术呢?
崔自默: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面的两个方向。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在最高境界上,不期而遇。科学的艺术,是个大课题。艺术是感性的、个性的,很难科学化。至于艺术研究,当然可以科学化。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放艺术,搞新艺术。当然这就涉及什么是艺术的话题,艺术是一个行为过程,涉及很多环节和概念,一言难尽。总之,艺术很难科学,关于艺术的行为过程,却可以科学处理。
【画外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也就说,看似感性的艺术和看似理性的科学之间,并没有一条深深的鸿沟,两者做到极致之后是相通的。最高明的艺术,一定是符合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法则;而最艰深的科学,也能从中窥探到壮观瑰丽的艺术魅力。而崔自默,则属于这场自然游戏的参与者。
主持人:
无论您生活或者艺术道路上,常有鼓励的声音在推动您的前行。眼看一马平川的道路,但却有不少曲折,你却把它们化作了人生的宝贵经历。
崔自默:
是的。人生路不容易,过很多路口,看很多标志,问很多人。每一个细节都重要,每一个细节又都不重要。知识就是认识,认识就是经验,痛苦的生命体验更有催化作用。间接经验,书本,很重要,更深刻的是直接经验。社会是真正的大学。教育是自我完成的。
【演播室】
父母中年早逝,是崔自默心中最伤感最沉重最难抚平的伤痛。父母的离世,使崔自默体会到人生最大痛苦和遗憾的同时,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说:人生真的很短暂,即使我们都活到100岁,也才有区区3万多天。如何正视生命?如何走过短暂的一生?如何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主持人:
我知道您组织和参与过很多社会慈善活动,你是如何正视生命的,又是如何理解艺术的?
崔自默:
生命是一个过程。从原始意义上说,人是卑微的平等的,但社会集体把个体区分开来。一个生命的价值不是索取,而在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可以悠闲,可以淡泊,但那可能就是无能与懒惰的象征。我写了《问学四境界》,为稻粱谋、为名利谋、为修身谋、为济世谋。我用视觉艺术,来感悟人生。人生如此,艺术也如此。小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大艺术家就需要社会担当。“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这是我对“大师”二字的认识。
主持人:
和我们聊聊您的艺术世界吧。我知道您精通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篆刻以及散文、漫画、小说等等啊,非常广泛。您是一心多用,但是,您在这些艺术领域又都有非凡的成就,您是如何做到的?与我们观众朋友分享下学习经验。
崔自默:
一心多用,就是Windows。人与人的差异,在于运用时间的效率上。知识背景丰富,是前提,而后是方法。方法得当,科学化,同时不断修正,完善,宛如计算机程序。日常的每个动作要程序化。这样不是无趣,而是可以省下大量时间,来体验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学术学问都是相通的,视觉艺术都是相通的。当然,需要物力人力的付出,需要与人打交道。求淡泊是不可能的。人心是复杂的。我敬佩所有勤奋的人,讨厌自私、无能、懒惰的人。
主持人:
媒体说您是“荷花王”,姿态万千。最近,在北京水立方又完成了一幅世界第一大国画,260米长的巨作《大好荷山》。为什么要挑战自己?是想找个艺术符号给您自己做品牌代言吗?
崔自默:
哈哈哈,我有很多文化理念、文化品牌、艺术风格、艺术符号,都用不过来了。品牌很骄化、规模化、国际化,是我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我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屑于小农经济小本买卖的一种画面一个面目。知行合一,行最难,行是大知。世界最大的泼墨画,这种创意和实施,都是挑战。巨大的工作量,刺激活力。理论研究如此,艺术实践尤其如此。艺术需要创造力,需要活力。社会和市场更需要活力。我欣赏有创意有活力的收藏家,而不是一般的投机商人。想象力和活力创造奇迹。购买力、传播力、影响力,才是有实力的知音,这又是其他话题。我会与众多人生知音一起创造艺术佳话。
【画外音】
崔自默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平方寸时代”,他的国画价格连续居于“中国当代国画家价格排行榜”第一名。他的画很贵,但他却说:“不是我的画值钱,是买我画的人有钱。”《心鉴》、《心裁》、《艺文十说》等著作解释了艺术市场的规律,而《“诚虚净”三字经》、《走进大众》、《价格决定价值论》等学说更是深深影响了这个时代的艺术记忆。
【演播室】
主持人:
过不惑之年的崔自默,却早已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如此三个“伟大”,与其说是“墓志铭”,倒不如说是他的远大理想。对此崔自默解释说:“伟大的艺术家,就不是一般画家,他精而博,属于开风气之先的宗师,需要承载的东西很多;伟大的教育家,就是要对社会有所奉献,对文化文明有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就是他的学说可以穿越历史,在史册上留下痕迹。”
这,就是崔自默,是一位年轻的老学者、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衷心祝愿崔自默博士生命境界和艺术理想同光共辉。我是杨琳,感谢收看本期名家访谈。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