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法何曾有玄机?——小议央视10套《走进科学》之《解

(2009-04-01 17:55:14)
标签:

杂谈

笔法何曾有玄机?

——小议央视10套《走进科学》之《解密山水画·破解笔法玄机》

崔自默

 

刚才我在网络上搜看了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之《解密山水画·破解笔法玄机》。网络有这个好处,可以随时查看需要的东西,不像电视的“过时不候”。

确实,在看了节目上集之后,我也觉得有点奇怪;不过,认真看完整个节目后,就不觉得奇怪了。节目还是不错的,能自圆其说。

说“不错”,并不代表它“正确”。

人之“奇怪”,不大一样。“不大一样”不是大不一样。略微差别,往往就是巨大差别,大与小是相对的。经过局部环节的误差积累与逐级放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角度改变结论,工具改变角度。用放大镜可以把小东西看大,用显微镜观察就更不得了,所谓“小题大作”即是。

什么是科学呢?什么又是科学的方法呢?正因为难以立刻说清楚,所以才有可能因势利导,包括误解与曲解。

“走进科学”,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走进,也许会背道而驰,致远恐泥。好在不知为不知,大家可以慢慢商量,就怕盲目而武断。

下面,就节目我想到几个问题来作小议。

第一个问题:中国山水画笔法有“玄机”可破解么?

答:没有。

传统中国画的笔法,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谈不上揭开不揭开。“解密山水画”、“破解笔法玄机”之说,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对于任何问题,如果一定认为其中有“玄机”的话,那说明还在门外,登堂入室,即窥奥妙。司空见惯之后,知识不再是知识,而是常识。

怎么认识中国画?——是个外行问题,隔膜得很。“道无问,问无应”,针对很专业的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

过度的复杂化或简单化,都不对。

第二个问题:外行能否速成为中国山水画大师呢?

答:不能。

艺术是相通的,隔行不隔理。有艺术细胞,也爱好艺术,才有打造的可能。

中国画有诀窍么?应该说有,比如画谱法则就是诀窍;但这不是全部,还需要天才素质、工夫锤炼。掌握了诀窍,用心练习,可以进步。改头换面容易,脱胎换骨难。所谓“点铁成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把鹅卵石孵出小鸡儿的事情不存在。

中国画除了山水画,还有花鸟画、人物画,要想从专科画匠升级为大师,还需要书法、篆刻、诗词、思想等相应学养。性功俱佳,缺一不可。

对于中国画,入门容易进步难。刚入门,算不是奇迹!

所有入门容易的东西,进步都难,除了国画,还有书法、武术、中医、京剧以及诗词、音乐等等。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正如摸象盲人之大呼得意。

第三个问题:“状态”能代表中国画的最高度么?

答:不能。

好比行车,方向正确,离目的地还远得很。

中国画推崇的境界是什么?是崇高,是形而上,是难言之意象,是超越视觉层面而笔追造化。

初操笔墨,率性而为,譬如童子,天真无邪,信为可爱;入世既深,寓目既多,流习渐染,俗尘尽透,乃忸怩做态,令人生厌;后期有悟,知为道日损,反朴守约,始望复归婴儿,难能可贵。

同样一人,也会不断变化。风格,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变化,人的状态不一。正因变化,才有了多样性,才是艺术,否则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第四个问题:笔法是中国画的全部么?

答:不是。

好比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组正确词汇的堆积。字典里的词汇,本无所谓好或坏,只有它们搭配得当、组织条理,才是好文章。

浮、飘、郁、弱,是毛病,但仍属同类,也并不涵盖所有笔墨之病。沉、稳、畅、强,是好的气质和品味,但也不囊括所有好的笔墨状态。

笔墨线条的质量好坏,是相对的。

世上本无“病笔”,所谓“病笔”,是它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此处所谓“病笔”,挪移到彼处,或成妙笔,“化腐朽为神奇”者是。好画,是笔墨的到位、协调、平衡,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少而胜多。

判断“好的”或“不好的”,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大多依据主观判断。换言之,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只有相对的“喜欢”或“不喜欢”。人之品味有差异,不能一律,一如诗之分品,雄浑与纤浓无高低之别。

傅抱石区别于李可染,潘天寿区别于李苦禅,八大山人区别于石涛,黄宾虹区别于陈子庄,线条性格因人而异,心态表现形式不一。

第五个问题:大师的高度在哪里?

答:大象无形,大不可方。

大师之“大”,有“三维度”可量: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崇高的境界。

大师之鼎,需要“三足”来支撑:学术地位;艺术地位;社会地位。

大师的高度,是全面的。严格意义的大师,世所罕见。

大师的独特心态与个性线条,只属于他自己。

传统的笔法,普通大众可以模仿、可以复制,但很难成为大师。《中庸》说“人莫不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谁都会,但很少人能领会什么是味道。

艺术的创新,正如脚下的路,是走出来的。普通人也有入门和张望的机会,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无知无畏,大相径庭。

第六个问题:中国画能值那么多钱吗?

答:糊涂问题!

名与实,需要分开谈。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都需要拆解开来慢慢讨论。

把不同范畴的概念搅和在一起,把很多问题混为一谈,失之科学;假如这样,很多话题真地就可以“长久地讨论下去”。不过也好,谈不清楚才有谈的必要,谈清楚了就没的玩了。

你说人家的画不值那么多钱,可真就卖了出去。你说你的画不错、值钱,可没人买,你埋怨谁呢?“谁拿锄,谁定苗。”人家口袋里的钱,怎么会轻易听你的?

苏东坡论书说:“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人不值钱,他的作品怎么能值钱呢?

传统的商品价值理论是“价值决定价格”,而我的艺术品价值理论是“价格决定价值”:花多少钱买它,它就值多少钱;不是我的画值钱,是买我的画的人有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