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算不如天算——《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30)

(2008-05-01 16:23:37)
标签:

人算不如天算

崔自默

美学笔记

文化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5/9/9/11a221451d0.jpg

关于数字(局部1)/水墨纸本/70x90cm/2008年/崔自默作

 

人算不如天算——《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30

崔自默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5/9/6/11a223647d8.jpg

关于数字/水墨纸本/70x90cm/2008年/崔自默作

 

[主题词]空间  阴阳  角度  影子    本元  道源

宇宙有本元。人类的思维只是道源。道难圆元,或许原本就只是一个影子。

自然界周围,“有数存焉”,法网恢恢,无处不在。按照数的规律,人类的行为便可超越自我,改变时空,卫星上了天,潜艇深入了海底。

人类的进步,只是在寻找一个数的关系;然而这套数,是人虚拟的还是自然本在呢?思考它是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怎样、是否,也许都只是一种脑神经的运动。

寻找这个本元、实在,“Being”,“Being”,究竟或许只是一个声音。声音类似咒语,出于自然,所以有客观的力量。声音在人类这里,只是一些概念而已。文化和历史就是一些概念,人类为这套概念而奋勇献身,斗争不止。

人类有兴趣也有主观能动力去琢磨客观的宇宙问题,这本身就极有意思。于是,客观被主观化。圆可以变椭圆,阴阳可以转变。角度产生阴阳;影子营造空间。

方形的影子,可以为圆,那是有看不见的光源存在。看不见的东西,既是自然的玄虚与奥秘,也是人心的不古与阴暗。

人为自己设计了游戏,并日益把游戏规则复杂化。人类自负,不断逼近自缚的地步。也许消极的唯一希望,是呼唤小行星的再度光临,一切恢复平静。新的生命还会开始,也许还是人,那也没有办法。

选择权,不在人类。只要使用权,不要拥有权,大概是合理的。

最有意思的游戏也许是数字游戏。1935年,美国物理学家本福特在图书馆翻阅对数表时发现,头几页比后面要脏很多,这说明头几页被人翻阅的次数最多。他开始研究这一现象,结果发现只要数据的抽样足够多,那么以1开头的数字出现的频率最大。

原来,19的分布不均匀,这几个数字的权利并不一样。按理说,在首位上19出现的概率应该都是1/9,而实际上,1出现几率最大,占30.1%;其次,数字217.6%;随后依次减少,到9时只有4.6%。这就是“本福特定律”,也叫“第一数字定律”。

只要统计数字足够大,就都符合这一定律,除非是人为地做手脚。于是,监察部门根据这一规律来查假账,某些不法经营者伪造帐目到底也无处藏身。

聪明人虽然聪明,但不会超越数字的笼罩。

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这样奇异的数字现象呢?它们究竟又有什么可利用价值呢?

我总是梦见尺子。尺子是人造的,人根据它来衡量高低长短。那么,尺子就可靠么?

一本书,一套书,一个书架,一个书房,一套房,一栋楼,一个小区,一个街道,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一个太阳系,一个宇宙,总是归于“一”。

那么,宇宙也许就不是最小的单元,宇宙之外还有什么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基础,一即一切。只要数字不断积累,“1”最早出现、循环往复、几率最大,它立于不败之地。

大与小,是相对的。数字不断增大,积累到9,进上一位,又回到1。银行存折上的数字,不能吃。把玩数字的快感,与孩童时期的拉屎兴奋一样。

那么,就要知足、少欲,因为“1”是根本,最重要,你进步再快、挣扎下去,还会迅速回归原始状态。心的回归,速度最快,代价也最小。

数字是自然的语言,要与自然对话,就只能用数字。真正的学问,看似混沌,但也一定有数字的逻辑。没有逻辑的语言,是糊涂的不可信的。不确切的知识,不是知识。

《易·乾》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同声相应”是生活语言陈述,用科学语言解释就是物理学上的谐振现象。“同气相求”是艺术化的语言,是对知音的期求,用自然语言说明就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的特殊关系。“水流湿,火就燥”,水火虽然不容,但“水火既济”,可以合作,产生效能。——然而合作得意之时,还需防患于未然。

黑暗与光明同在,黑影与光源共生。要想没有黑影,大概应该这样:一,没有光源;二,空无一物;三,变成瞎子;四,不分黑白。你看哪个最容易做到?

和则平,冲则动。太认真不行,不认真也不行。一命二运三风水,造化神奇,有数存焉。

迷信,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假如知其所以然而然之,则是科学。

科学与迷信,只是一墙之隔。隔墙有耳,不仅仅因为听觉的模糊与幻听,造谣生事大概也是需要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对!眼见也未必为实,它可以是假相、幻象。魔术,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能相信你自己!

很薄的窗户纸,再大的风沙也吹不破,但禁不住小指头的轻轻一捅。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5/9/9/11a22390d34.jpg

关于数字(局部2)/水墨纸本/70x90cm/2008年/崔自默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