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茶心鉴

(2008-04-22 08:20:06)
标签:

藏茶心鉴

崔自默

休闲

藏茶心鉴

崔自默

 

茶本来是生活消费品,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精神生活得以发展,茶被文化化、艺术化。茶一旦转化为艺术品,成为收藏品,就被注入了新的“价值”,于是价格偏离了应有价值。如何认识这种收藏现象,不仅仅需要新的商品价值观,更需要了解与收藏有关的概念,以及艺术与文化的相关理念。

艺术品的市场阶段,只是艺术行为的一个环节,它与创作、批评、传播等其他环节紧密相连。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市场可以自然发展,但艺术既然作为文化的一个形象,在战略上就不容忽视,所以研究艺术的市场规范与格局,从科学而长远的方向上把握,显得很必要。

作为一般劳动商品的茶,固有价值和市场价格还相对容易衡量。作为收藏品的茶,被艺术化之后,成为特殊商品,被增添了新的精神成分和欣赏内涵。精神价值,包括人生的、文化的、艺术的等诸多方面。一般劳动产品作为是商品用以交换时,“买”与“卖”大多是对等的交易行为,而艺术品既然属于精神产品,在不进入市场交易之前不称为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处于心理的、个性的、不具体、无法使用的阶段;一旦进入市场交易,便因为带有精神价值的“基因”,所以其交易价格有很大的伸缩量。

作为艺术收藏品,其价值没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被人为地赋予;当然,还需要集体地认可、认同,来实际完成整个收藏过程。商品价值的实际认定,产生于最后的市场行为中,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交易价格来真实体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交易中的实际的“钱”数,即资金发生量。参与的人数多,资金流量大,“炒作”的价格就可以不断增高;没有人参与,资金抽走,价格就冷落下来。

价值,是一个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摆荡的概念 。消费与享受具有个性化特征,“值”与“不值”,最终由精神决定、心理认定。值多少钱花多少钱,花多少钱值多少钱,这种买卖关系几乎是一一对等、音声相随的——前面是行为过程,后面是事实存在。

只要涉及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就会存在买或者不买、好或者不好、真或者假、价格高或者低、挣钱或者赔钱、喜欢或者不喜欢等等问题,而“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一环节,似乎技术性不强,却关系最大。喜欢就值,不喜欢就不值。大家都喜欢就是钻石,大家都不喜欢就成为垃圾;钻石与垃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

茶作为精神消费、艺术藏品,也必然发生于物质消费满足之后。艺术收藏,一旦属于家庭生活品位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欣赏、消费、享受,没有更多的要求,不整天考虑着交易与价格,问题就简单了。假如出于投资或理财的观念而收藏,好奇、赌博、冒险,就理应慎重。只要投资就有风险,艺术品投资回报率可能很大,风险也就必然很大。加之必备的知识缺乏,眼力不济,没有主见,不是“心鉴”,而是靠听别人如何如何说——“耳鉴”,跟风而行,那么摔跟头的可能性就大了。

虽然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眼见也未必为实,大家都跟风的东西,却未必适合于自己。在眼鉴、耳鉴之外,要大力提倡和实践“心鉴”——发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兴趣、热爱、认同。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天才的灵苗。只要是真爱,就促发体验的激情,焕发智慧的光芒,一切技术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与其他收藏品市场一样,茶精品在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各种问题。问题的根本症结不在于经济方面,而是在于精神方面。大批的收藏者在盲目一段时间之后,由“耳鉴”转向“心鉴”,久经沧海难为水,最后,市场得以规范、完善、兴旺。

茶禅一味,见性明心。悟性与慧眼根于慧心,心是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底线,心外无物,因寄所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会不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