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宝物:碧犀

(2007-05-16 11:53:13)
标签:

美图

感悟随笔

千年宝物

碧犀

 

-----题记 

此物为我的一个朋友所藏.

只是古书有记载,后人不曾相见.

难得一见,我有幸见之,不敢独私,与朋友共赏.

.............崔自默

/////////////

千年宝物:碧犀

蛇  角  之  真 

      自古以来,蛇角在我国的史籍中不乏记载,但关于蛇角的传说却始终众说纷纭,其身世扑朔迷离,加之蛇角实物标本十分珍罕,明清以后便逐渐销声匿迹。因此,近代以来蛇角之名鲜为人知,科学的概念更无从谈起,这个千古之迷至今难以破解。对蛇角进行动物学.中医药学以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十分必要,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笔者对蛇角问题极为关注,多年来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向大家汇报,并求教于方家。   

一. 蛇角是什么
     在历代关于蛇角的记载中,最早见于郭璞(276-324)《山海经注》,云:“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蛇角纲目记载得甚详,全文如下:
     [释名]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按陶九成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都国亦产此,则骨咄又似古都之讹也。
 [解集]按大明汇典云:蛇角出哈密 。刘郁西使记云:骨笃犀即大蛇角也,出西番。曹昭格古要论云: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文理似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痛。洪迈松漠纪闻云:骨笃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 。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
 [气味]有毒。
 [主治]消肿毒,解诸毒蛊毒,以毒攻毒也。
 然而《本草纲目》并没有说明蛇角的动物学性质,“大蛇之角也”究竟指的是什麽?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见于《辞源》(商务印书馆),其中“吸毒石”条目中说:[郝氏广东通志]“吸毒石,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按《云烟过眼录》谓之骨柮犀,《缀耕录》谓之蛊毒犀,皆是此物”。不过这“脑中石”的说法却令人大惑不解,试想任何一种动物的脑中长了结石它还能活得了吗?“脑中石”是否为“腹中石”之误呢?仅就“柮 ”字而言,字义是指短小的木头,并非指石头,而实物的确很像是一件小巧玲珑的根雕。这一种说法只作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为代表的: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而且是“最贵重”的。这一说法经常被引用于收藏类书刊文章,流传甚广 。国内有专家同意此说。
   人们不禁要问:在蛇角(碧犀)的动物属性如何?;该种动物是否已经灭绝?何时灭绝的?在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尚无科学定论。加之资料和信息十分匮乏,使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不见者不为怪,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蛇角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此介绍蛇角实物一件。经查,其特征与《本草纲目》中“蛇角”的特征基本相同,请看(附照片5张):
   1.高5.4厘米,形似刀靶,上部为舌状体,下部为球状体。角质。表面黝黑(应为包浆或沁色),表面局部或蔽阴处为碧青色(是为本色),有皮肤似的纹路。
    2.内长有一小芽 ,形似水仙花花芽,色泽青绿,似一片碧玉嵌在其中。
    3.在聚光灯照射下,舌状体全部及球状体一小部分透出血红色,球状体大部分透出碧青色,色泽艳丽。由于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够,难以照出这种半透明的色泽效果,所以不见记载。     
    4.有香味(略带苦味),气温或温度高时味道浓,低时则味道淡;在气温相同时,空气干燥时味道浓,湿度大时则味道淡。这是有机物的一个特性。  
  蛇角的特征十分奇特且具有唯一性,它明显地区别于任何角类物质,是研究蛇类动物和中草药的重要标本。由于早年灭绝存世量极少,为有机物墓葬容易腐烂,体积较小其貌不扬不被收藏所重视,故极为罕见。     
  假如说蛇角的动物属性是蛇,那么蛇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其文化价值将逐步为世人所瞩目。众所周知,蛇是龙的原始形象,龙和蛇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角,从这个意义上讲,蛇角既是龙角,是虚构的龙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长蛇角蛇的种类,但我们可以认为,蛇角的存在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也是龙文化的一种图腾。

三.一个关于蛇角的故事
      
纪昀 ,纪大人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蛇角的故事,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一)涟阳消夏录中云:
     “左传言,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小奴玉保,乌鲁木齐流人子也。初隶特纳格尔军屯。尝入谷追亡羊,见大蛇巨如柱,盘于高岗之顶,向日晒鳞,周身五色烂然,如堆锦绣。顶一角长尺许,有群雉飞过,张口吸之,相距四五丈,皆翩然而落,如矢投壶。心知羊为所吞矣,乘其未见,循涧逃归。恐怖几失魂魄。军吏邬图麟因言,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谓吸毒石也。见此蛇者,携雄黄数斤,于上风烧之,即委顿不能动。取其角,锯为块。痈疽初起时,以一块著疮顶,即如磁吸铁,相粘不可脱,待毒气吸出乃自落。置人乳中浸出其毒,仍可再用。毒轻者乳变绿,稍重者亦青黯,极重者变黑紫。乳变黑紫者吸四五次,乃可尽。余一二次愈矣。余记从兄懋园家有吸毒石,治痈疽颇验,其质非木非石,至是乃知为蛇角矣。”
如此这般,纪大人的这段记载有无科学价值呢?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并提出了与蛇角有关的“吸毒石”问题。对此本人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请看下文。
          “公铸壶”(附照片三张),春秋时期文物,现藏于山东省某博物馆。壶盖上以圆雕刻画了两条相互盘绕的蛇(或蟒蛇),蛇头上长有两只角。蛇角不大,与宋代洪迈《松漠纪闻》中“犀不甚大”的记载相吻合;蛇角的根部形状与本文展示的很相似。这些相同的特征是真实的写照还是无意的巧合?从青铜器发展历史的时代特征来看,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已由商周时期的神化.抽象开始向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转化,写实作品大量涌现。因此这件作品有可能是一件写实艺术作品,也是一件大不可多得的对于蛇角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文物,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最近在《蛇志》杂志网站上见到了头上长角的蛇—非洲角蝰,说明现在仍生存有头上长角的蛇类(附照片一张)。                 
四.关于吸毒石的探讨
    
  吸毒石之说最早见于《吸毒石原由用法》一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间来华的比利时著名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年)。《吸毒石及其传入考》(《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7月第38卷7期.作者甄雪燕.郑金生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一文, 是研究《吸毒石原由用法》的重要文献。吸毒石一说是历史上关于蛇角数种说法中的一种,因此这两篇文章对蛇角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在拜读《吸毒石及其传入考》(以下简称《传入考》)之后,个人认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在此提出探讨,一孔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吸毒石原由用法》一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吸毒石原由”,二是“吸毒石用法”,全文只750字。由于本人没有看到《吸毒石原由用法》原文 ,现将《传入考》所引用的部分原文内容转载并作以下分析:  
    吸毒石是什么?《传入考》云:“吸毒石是当时西洋医学中的一种传统药物,据《吸毒石原由用法》,其产于“小西洋”(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有2种,一种为自然生成,另一种系人工制作。据说自然生成的吸毒石是一种毒蛇头内所生的石头(所谓“蛇石”),而人工制作者是用蛇石与原毒蛇肉.当地的土,捣末和匀,造成形如围棋子大的吸毒石。”这一记载明确了两个事实:首先吸毒石是一种毒蛇头上生长的物体;其次是吸毒石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形态。实际上毒蛇脑中生石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动物脑中不可能生石,生石之说是不科学的。蛇头上凡是能长出的只能是角.骨(牙).肉,决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其头上生的是角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蛇角之说在我国自古就有,前文已作说明。
吸毒石的药用功能和使用方法如何?《传入考》转载了相关记载:“吸毒石据载能吸拔毒气,治蛇.蝎.蜈蚣.毒虫伤啮.痈疽以及一切肿毒恶疮。其用法是将吸毒石置于患部,此石便能吸拔其毒,紧黏不脱。待毒吸近时,方自离解。为了使此种吸毒石能多次使用,据说必须在吸毒之后浸入乳汁之中云云。”据《传入考》考证:“在中国此前的本草著作中,的确没有见过类似的记载。”此话错矣!
实际上,同样的药用功能在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蛇角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 :消肿毒,解诸毒蛊毒 ,以毒攻毒也。”问题的关键是,吸毒石和蛇角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吸毒石原由用法》界定了吸毒石只产生于蛇的头内,而蛇头上的肉和骨(牙)本身无毒也不具有解毒功能,蛇头上有毒的生长物只有蛇角,蛇角能够解毒是由于它具有“以毒攻毒”功能.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5/16/8/13/1132a5d9274.jpg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5/16/8/14/1132a5dc5d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