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感悟随笔禅画刍议崔自默 |
禅画刍议
[内容提要] 禅画,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概念。“禅画”的释读,应该对其产生过程的五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禅画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禅宗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复杂性,禅画的存在与演化是禅文化的进步。禅画的繁荣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启示意义。
[主题词]
禅宗
一、禅画的标准
禅画,不是一个陌生的新概念;但对“禅画”二字因为理解角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尽相同的释读方法。这种差异性,也使得“禅画”二字的研究有了相对性。
“言不尽意”,是人类学术研究的一大难题。
“禅”是什么?应该说基本定义是有的,但也会因分析角度和行为个性的需要,衍生出很多方面,比如禅分南北宗;“南禅”和“北禅”的划分,即是概念演化的佳例,很有趣味。仅“禅”这一个字,尚且如此复杂,“禅画”两个字变本加厉则不足为奇。
针对禅画,我们从艺术发生和存在的普遍规律入手,即从“画”的产生过程入手,再结合“禅”字,来进行具体分析,给出相对的标准,也许容易把已经混沌的问题清晰化。当然,期望绝对的清晰化会失望。
“禅画“的产生,不外乎这五个过程和环节:第一,作者身份;第二,绘画题材;第三,创作状态;第四,画面意境;第五,读者欣赏。
上面这五个细节,可以分别进行粗略的二分:第一,作者是禅僧、不是禅僧;第二,绘画题材有禅意、没有禅意;第三,创作是在禅的状态、不在禅的状态;第四,画面意境有禅意、没有禅意;第五,读者可以品出禅意、品不出禅意。
其中,有的环节进行二分法还不够,仍然模糊,比如第二环节,针对绘画题材有禅意或没有禅意来判断;当然,取典佛教题材或禅宗公案的绘画应该归为禅画,那么除此题材之外又确出于禅僧的绘画作品当如何认识?就只能靠主观的欣赏与判断。只要涉及主观性的标准,就难以一律。至于第三、第四、第五环节,也有同样的疑问存在。
上述的五个环节,只是进行了二分,即便不继续进行细致地三分或者多分,也足以看出问题的复杂性——从五个因素中,根据乘法原理,我们可以组合出25=32种情形。32种情形中,最典型的禅画应该是这样的:作者是禅僧、画的是禅题材、在禅状态下创作、画面有禅意、读者可以读出禅意来。
绝对的禅定状态,类似道学的“坐忘”、儒学的“慎独”,也许只是个理想,只能无限地接近,所以我们对它们的研究也必须随之相对化。
“禅画”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绝对化的典型禅画,是见不到的。
二、关于禅宗发展的一些细节
禅宗,是中国文化化了的佛教。禅,是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独特的概念。
禅理讲究见性明心,初期修禅者发自本心,不借助其他手段,但是后来各自把体悟描述下来,问题开始复杂化。岁月积累,无数修行者的点滴经验,不断汇集成对禅概念的名目繁多的偈颂、公案、语录等等。禅家讲究直截了当,尤其提倡平常心是道,所以更进一步延伸到禅诗、禅画、禅园、禅茶等具体事物。
禅家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没有绝对化,事实上,禅宗书籍之多、派系之众、风格之异,叹为观止。禅可以峻烈,也可以温柔,这是史实。
中国禅宗自达摩传入汉土,历经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灯次第,衣法授传,在六世纪初期至八世纪以后大为兴盛,尤其慧能所传南宗共称七宗之多。各家各派,各显教育方法之神通。禅者为接引初学,或显示自家见地,或相互勘验道行,方法直接或间接:棒喝、笑骂、瞬目、扬眉、树指、吐舌、废话、反语、暗示、怪字、怪画等,五花八门。
自在三昧、游戏神通,禅与文人的理想声气相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的《维摩诘经》,开始世俗化之倾向[i];在世间而有出世之法、在家与出家一样可以得道,这足以令士大夫目动神迷、跃跃欲试。于是,《维摩诘经》与《易经》、《老子》、《庄子》被合称作“四大玄书”,促进了玄学中道与佛的融会。唐以后,士人则开始沉湎于禅,半醉半歌半坐禅,酒、诗、禅,三点一线。至于五代及宋,禅与士大夫水乳交融,居士禅成为一种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现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