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旧文,但见被一家期刊摘用,也顾影自怜一番,何如??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公冶长》
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由此很有启发。
那是一个大企业家,对传统文化有热心,想搞个大工程。他计划有了,就准备行动;心里没底,或是出于尊重专家意见之想法,于是找来一些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
专家们来了,也都是权威,你这么提意见,他那么提建议,最后,问题一大堆,摆在企业家面前。看来,要想动工,还真得继续讨论下去不可,甚至根本没有动工干这事情的必要。这时,企业家心里还有没有底气,不得而知;但他最后还是下决心,蛮干!
“三思而后行”,按理说是好意,但对于干实事的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积极的态度。干事,“再,斯可矣”:想两遍就行了,想来想去,错过了时机,丧失了兴趣,最终也不能付诸行动;没有行动,哪里有成功的可能?
我就要蛮干!我干出来的东西,未必精,未必完美,但绝,别人做不到,让人震惊,这就足够了。好不好,先干出来再说,讨论来讨论去,什么也干不出来。脑子里、纸面上、口头上的好东西,没有一点价值。
——这话初听起来有点怪异,但细细琢磨来,却很合乎道理。试想,历史上留下来的那么多伟大壮观的工程,不都是“蛮干”出来的么?不“蛮干”,能那么宏伟、那么出奇、那么不可思议、那么令人咂舌么?
今天人做的所有事,都是留给后人去评说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去思量,历史,才有其意义。
实践的价值,只有靠时间来衡量,而不是靠理论。理论,以理论之;理想,以理想之。什么是“理”?难说清楚。理想,从来不是靠理论来实现的,而是靠实践来实现的。理论,是用来总结实践的,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
问题,哪里都有问题,怎么会没有问题存在呢?“问题是”——这是专家们喜欢用的一个转折词,但是,这一个“问题是”,却着实阻挡了很多人前进的勇气,使很多本来伟大的东西就此销声匿迹。企业家有实践的心气和勇气,只要是好事,就该支持、鼓励、赞扬,他真的干了,真的竣工了,他那东西也就留下来了,留下来了,就是好东西。纵览历史上那么多好东西,在当时,也一定是被“问题是”过的,也一定是经由了“蛮干”而产生并留下来的。
蛮干,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