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大众性品质
——“走近大众”:崔自默博士艺术讲座
(提纲)
地点:北京大钟寺爱家收藏品市场国际美术展厅
时间: 2006年8月20日14:30
嘉宾:文怀沙、梁晓声、周明、张吕萍、张金玲、李嘉存、陈丹、梁大超、纪世瀛、张力
大钟寺是个好地方。钟大则声宏。“君子生非利也,善假于物也”,我们个人在一生中能占有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要善于借助其他条件。天、地、人“三才”,是三大条件,而“人”,是关键。事在人为,人的因素,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德,以人以心为基。有人缘,才能众擎易举。
“君子成人之美”,今天这么多重要人物来为助阵和捧场,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是为大家这个事——“走近大众”。
举办这次活动,除了想传播一点艺术与收藏的知识之外,旨在倡导艺术走近大众的理念。在当今的收藏盛世,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艺术家也以自己作品价格的高昂为荣,然而贫富差别的现象还存在着,于是,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今天的艺术还能不能为大众服务?应该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艺术家该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都既是学术性的问题,又是社会性的问题。
艺术从来就是大众的
“走近大众”。“走”,需要主观的积极的愿望。“近”与“进”,有所区分;“近”与“远”的相对性。“大众”之“大”,包括我们。我们要从“小我”走向大我。这里的“走近大众”,指的是艺术,而不是我们,因为我们就是大众,就在大众之中。
在新形势下,研究艺术如何走近大众,是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研究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和规律,就要研究艺术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本质问题。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艺术的第一性是什么?艺术的最初产生,不是经济的、商业的,而是娱乐性、精神的东西。在为了生存的劳动之中,它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老生常谈的东西,往往才是最实在的、有价值的。
艺术由自娱,然后娱人,成为商品,有了价值与价格的问题。心理价值与市场价值有所区分,市场的交换价格,成为衡量价值的一个最终砝码。对于一件艺术品,花多少钱买它,它就值多少钱。不是它值钱,而是买它的人有钱。有钱人的钱从哪里来呢?正像问大江大河里的水从哪里来呢?是从源头来的,是从细小的支流来的。有钱人买值钱的画,买价格高的画,买大师的画,但大师的地位是怎么被确立的?当然也还是一个大众的基础。金字塔的尖,建立于广阔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西方的大师如凡高,他的画价格很高,是因为他的画在世界范围内被认识与认可,有了世界性的大众基础。我们国家大师的作品,价格高不上去,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大众性基础不够。我们要创造国际级的艺术大师,需要一大批文明企业家的出现,那则是以普遍富裕与精神丰富了的大众为基础。
当前,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发展迅速,拍卖和收藏盛世初露端倪,但是还远远不到规范、健康、繁荣。有钱人买艺术品,很多不是正常的消费心理,而是投机和赌博心理作怪。投资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不是出于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不是艺术的欣赏,不是生活品味的正常体现,就不会稳定,这样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市场,当然就有风险。加之拍卖行不照顾整个市场的需求量,拍品大批推出来,倒了买家的胃口,如此涸泽而渔、见利忘义、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在市场崩溃以前没有大捞一把,一定会坏掉整个刚刚萌芽的市场。有钱人都观望着,靠没钱人来扶持艺术市场,更是杯水车薪。
水涨船高,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只有经过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之后,才能得到整体的繁荣。大众有享受高级艺术品的权利,但所谓的“高级”,是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的;更重要的,应该是各自精神上的高指标。高贵、崇高、高尚,高,就是精神之物,是整个大众文化水准提高之后,艺术精神浩然沉积,而不是孤单单的个体的突兀,那不会有太大的高度。
艺术家在创作时,想着将来作品要卖给谁,就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家,虽然在经济市场上可以成功,但在精神市场上却有所欠缺。艺术要摆脱小乐趣、小摆设、小文化,走向大众,更可以不朽。
走近大众是一种态度和精神
按劳分配,是现实主义,而无私奉献,则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在绝对中求相对,是我们的科学方法,在相对中求绝对,则是我们的艺术精神。
今天的艺术存在,有很多综合因素,需要辨证对待。艺术家的职业化,是幸福的,当然也有残酷的市场竞争,但成功之后,应该有感恩心态,尤其是对大众。大众是文化和艺术运动的基础,他们是抬轿子的,没有他们什么都不存在。他们中有的也有机缘和能力,只是没有进取之心;你讽刺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步,但大概也不希望他们都一起来参与已经激烈的竞争吧。
成功的艺术家,有了知名度,有了影响,有了做好事的条件,可以因势利导,做更多的好事。“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有这样的心思,就有了自私的心态,就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当仁不让,就患得患失。掌握了财富的上流阶层,有机会为大众更好地服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这话虽然很深刻,但以此托词来躲避社会责任,不关心慈善事业,也是不积极的态度。
善财善用,做慈善事业值得尊敬。物质的扶贫,是有限的,而“精神扶贫工程”,则是无限的。可以主要针对两类人:富人和孩子。富人发家之路当然不易,但随之则知足与保守、懒惰,错过了更好服务于大众的机会。孩子则是“4-2-1模式”家庭的产物,他们在优裕的生活条件下,觉得什么都应该,不知道感激、敬畏,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小”与“大”的区别,是一个世界观的区别。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含量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如白求恩大夫,在一般经济规律里考虑,似乎不可理解,但是人的社会价值是不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的。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信念,没有天下为公的大道义感和责任意识,仅凭个人一时之兴趣和有限的利益,是难以坚持走下去并成就一番大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