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仿与造假

(2006-06-08 18:11:51)
分类: 自默散文

高仿与造假

 

看到央视7套播放河南农村的“致富经”,我很有感触,本不想说出来,但总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节目说的是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所抓的生产是仿制青铜器、唐三彩等,生意经则是要能做到以假乱真。为此,有专家的技术指导,有村委会的资金支持,效果还不错,农民都富裕了。

让农民富裕起来,无可厚非,极为必要,但是,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要有全局观念、大文化战略。仿造古代优秀的文物,只是图一时之小利,其后患却无穷。我们的前人虽然已有类似的传统,但毕竟是私下里的小批量生产,而今现在,是有组织的流水作业,问题就可能大了。

假如只是做了一些玩意,而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出去,还算隐晦一些,但是真的就很正经地做了宣扬,也许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试想,让外国人看到,会作何感想?我们还大胆地说绝对质量过关,连专家都真假难辨,被很多人高价买走收藏,那么,将来谁还会相信我们博物馆里摆放的东西呢?假如认为仿制一些文物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类似于工艺品加工,那么就应该打上某村某厂仿制的印记,以免将来鱼目混珠,影响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形象。

高仿与临摹,是学习传统艺术比如字画技法的一种基本功,可是,一旦被流入市场,以牟利暴利为目的,就毕竟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情了。这种行为,在讲究繁荣文化产业、规范艺术市场的当下,应该重新思考并认真清理一下。

高仿与造假,虽说是不同的词汇,可其实就是一回事。富了一些村子,却坑害了一国的文化形象,这话听来有点危言耸听,但确属我个人真实的推断。

我爱中国文化,我爱黄河流域的文明,河南地区大量地下文物遗迹的出土,填补了很多历史研究的空白,使得我们的文明史有了实物资料的证据,而不再是无稽之谈。我不愿意看到因为利益的原故,把她固有的光华一层层地剥蚀掉。人穷可以,但不能志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