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默散文 |
我在骗人么?
在我的博客留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崔有些太着急了,还没画到能卖的水平就炒,明摆着只能让朋友举回去,玩一假成交,过急必反。”我这样答道:着急是努力进取、积极进步,只想成材、不想乘凉,只争朝夕,这应该说是好的态度。怎样算是着急?如何又算是不着急?其判断尺度,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包括了很多复杂的社会的、艺术的、经济的、心理的因素,所以莫衷一是。我以为,只要不是因太着急而造成负面的作用就还是好的。
什么样的画才算是到了“能卖的水平”呢?毕加索的到了?达利的到了?齐白石的到了?吴冠中的到了?如果纯以艺术性来衡量,那么审美标准审美心理审美兴趣因人而异,谁说了也不算数。如果退求其次,认为画家的年纪到了、有足够老了才行,那么多大岁数才行呢?60岁吗?那60岁以下的就都别卖画了,简直荒唐。以岁数的大小来代替艺术的高低,无端而武断。还有,以地位高低来判断又如何呢?美协书协领导的字画就能卖,理事次之,会员又次之,那么不是会员的就别吃饭了,荒唐。
说“明摆着只能让朋友举回去,玩一假成交,过急必反”,这样的话基本还是揣测与想象,没有实际根据。艺术品的收藏,一定是爱好者的事情,朋友也属于其中,还应该算是主要的力量。认识了才会交往,才会有交情,成为朋友。即便是已经知名的画家,很多朋友收藏他们的作品,作品的流通渠道,也在朋友的圈子内。一段时间之后,“朋友”由小圈子扩展到大圈子,于是成为一个泛概念。只要是拍卖场举牌成交并付款,就不是假成交,这是一个应该科学面对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
拍卖,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除了电视、报刊、图书之外的另外一种宣传渠道和广告方式,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是忘记了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多元性、多变性。譬如一个男人,他可以是孙子,也可以是儿子,还可以成为父亲,更可以当上爷爷。
又有一留言:“你都开始骗买家了,还宠辱不惊?是,你把买家惊死了,嘿。”我这样回答:这话说的不是完全有道理,也可以说是偏见。
什么是骗人呢?我认为:不等价交换,才叫骗人;此外的所有正常的交易行为,都是合理的。
一张画的艺术价值,谁也不能断定(这是艺术的基本原理,无须多言);至于其商品价格,则只能以市场行为的结果为准。具体而言,以掏钱人掏出的钱的实际数目为准。时间变化,地点变化,人在变化,成交价格也在变化,让那些糊涂人误以为是艺术价值有着高低之分,正在发生着不等价交换,哈哈。难道说以你心目中想象的概念和数字来成交,就合理了?那可以,只要亲自到拍卖行试试也许就明白了。
一个东西,固然在不同光线照射下可以投下不同的影子,但是,所有影子加在一起,也不是这个东西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