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天读(七十二)——“低碳出行”
(2010-09-02 23:18: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申论热点话题剖析 |
热点天天读(七十二)——“低碳出行”
( 2010年9月3日)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在《“绿色北京”行动计划》表述,到2012年形成约500个租赁点,2万辆以上租赁规模,到2015年要形成约1000个租赁点、5万辆租赁自行车的规模。争取在2015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23%。
(2)洛杉矶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今,素有“汽车之都”的洛杉矶也要改弦更张了,设想打造成“自行车之都”。不久前,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格萨在该市举行的“自行车峰会”上表示,洛杉矶计划将在未来30年里修建256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并严防机动车与自行车“抢道”,以确保自行车在洛杉矶畅通无阻。
我国的广东省也表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建成可供骑行、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方便居民的出行、休闲和体育锻炼。
(3)北京人为什么不愿意骑车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路不好走。有人也许要问,北京是个位于平原上的城市,道路平坦,不少马路都有宽阔的自行车道,路怎么会不好走呢?可您再亲自上街瞧一眼,自行车道基本上都成了汽车的停车场,一字排开的汽车把自行车道挤得就剩井盖那么宽。堵车的时候,着急的司机们还死乞白赖地往自行车道上拐,把自行车挤得没辙没辙的。有的十字路口位于立交桥下,汽车想怎么拐就怎么拐,自行车却非得攀天桥或者钻地道,才能如愿前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4)北京是较早开始做公共自行车租赁的,也是最早把自行车租赁形成网络化的。2年8月26日,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绿色出行与城市发展”座谈会。市交通委称,要力争在2015年内,完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3种绿色出行方式比例达65%。市交通委副主任李建国也表示,5年后,北京将建成3000个自行车换乘网点。
“自行车租赁市场衰败的原因不是什么经营理念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政府的支持。要一个民企去协调包括工商、税务、水电、市容市政等系统是几乎不可能的。
(5)2008年5月1日,杭州在全国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行两年多,公共自行车已从最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自行车,发展到现在的2000个服务点、5万辆自行车。目前,在市中心区域,大约每隔300米就可以找到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七成以上服务点可以24小时自助服务。
(6)如果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约可节油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公斤;排气量为1.3升的车与2升的车相比,每年可省油29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7公斤;骑自行车、步行或坐公交车出行代替开车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油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公斤。
【核心观点】
(1)低碳“转型”过程应行政、市场、技术手段三管齐下。戴斌老师认为,首先公务员团队带头推行低碳出行,除了骑自行车外,其实更多地选乘公共交通,同样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在宣传上,采用多种方式使人们了解低碳出行的重要性;在政策上,对低碳环保行业要给予政策倾斜;在资金上,对自行车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公共交通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
(2)对于低碳出行,很多回想到应该由政府扶持,以大力发展“自行车租赁”。但是,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从政府角度看,确实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但不应完全用政府力量来发展自行车租赁。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好,政府确实有足够的财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长远来看,很多事情不应该是政府做的,而应由行业本身的努力来完善,才能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人们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这种交通方式的“效用”,而不仅仅是价格因素。这里面包括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是不是方便准时、是不是舒适,不只是一个费用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单纯的政府“经济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3)我们应该从低碳发展城市规划出发,街道应该更加紧凑,服务设施密集,利于自行车和步行。城市中心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规划开始减少能耗,改善城市“郊区化”的外貌,拉近人们和街区的距离,也让城市人“行走”得更健康,更环保。
同时,我们还需要大量“推广低碳技术”的各项“政策工具”,比如碳交易、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投资、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税收优惠等。戴斌老师认为,只有建立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制度”,才能使“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使之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