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天读(六十四)—— “申遗涨价”事件
(2010-08-25 21:58: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申论热点话题剖析 |
热点天天读(六十四)—— “申遗涨价”事件
( 2010年8月26日)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8月17日,南岳大庙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在南岳电信宾馆举行。历经三个多小时,最终南岳大庙门票成功地由目前的40元/人次调整到50元/人次。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尹同君表示,调价方案将上报湖南省物价局,如获准,将在公示半年后实施。据悉,南岳大庙此次上调门票价格是为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据了解,2007~2009年,每年进入南岳大庙的香客和游客人数分别为152万、163万和170万多人次。大庙的门票收入分别为5531.31万元、5932.73万元和6271.15万元。但与逐年上升的门票收入相比,背后负担的开支则是更加沉重。
(3)除了高额的管理运行成本,南岳大庙每年的“专项经费”支出也很惊人。2009年,大庙旅游宣传费花费了279万余元。大维修分摊594万余元,其他大庙分摊510万余元。而在南岳管理局列出的近5年基建投资明细表中,香炉维修一项为420万元,公厕新建一项为197万元。
(4)目前中国拥有40处世界遗产,数量排名全球第三。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如今有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队伍,已经排到了下个世纪。而随着日前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一时间各地再次掀起“申遗热”,但“申遗”的成本却越来越高。牵头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湖南新宁县,为这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人民币,“中国丹霞”六地共花费了十几亿元。而2007年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贵州省荔波县,因“申遗”更是欠下两亿多元的债务。
(5)各地之所以不顾高额花费,依然对“申遗”热情不减,恐怕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主要是为了提高景区知名度,进而提高门票收入,赢取更多经济效益。“申遗”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在目前体现得特别突出。有调查显示,71.8%的人认为,当下“申遗”功利性太强:成功申遗的景区,门票价格都得到了大幅上涨,福建土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等6处景点,淡旺季门票价格均涨了一倍;张家界、武陵源等,也贵了50%……在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更好保护遗产的情况下,不少申遗成功的地方因缺乏过硬的保护措施而屡被警告:“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肃批评;张家界更是因过度开发,被世遗委员会“黄牌警告”。为“摘黄保牌”, 张家界当地政府为此又投11亿元整治环境……如此“为‘申遗’涨价,为涨价‘申遗’”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实在令人痛心。
【核心观点】
(1)“申遗”不能成为门票涨价的充分条件,按照国家规定,应该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游览参观点,制定和调整门票价格应充分考虑群众消费水平,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利益。门票并不单纯是“经营”问题,而应看做一种管理手段,为的是保护文物、维护环境、提供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很多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完全颠倒了其中的逻辑,因为“风景名胜”不只是商品,公益性、公共性才是其本质属性。
(2)目前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仍不清晰,在“市场化”旗号之下,一些地方旅游景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重开发、轻保护,少投入、多产出。这样,提高门票就势不可免,使得消费者将最终为涨价埋单。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转嫁成本”,本质上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旦使旅游消费者“心生反感”,就得不偿失了。
(3)无论政府运营,还是市场运作,都无法改变风景名胜的公益性、公共性。即使旅游资源是摇钱树,政府也只是管理者;即使风景名胜被市场化,政府管理、保护的责任也不能丢。如果把公共资源的垄断经营权当做创收手段,则更是与民争利,背离公共服务的本义。
(4)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确实是我们后人的责任,但这并不是说相关成本就该全部由游客分担——且不说门票价格可能不仅包括维护成本,还留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更何况,世遗保护和门票涨价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反倒可能构成矛盾关系。相关的旅游部门,应该学习杭州西湖景区的免门票旅游模式,此举不仅赢得了旅客好评,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第三产业收入。戴斌老师认为,管理部门不能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而忽视“免费入场”给当地旅游带来的潜在的、长期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