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天天读(12)“胡斌替身说”折射政府信任危机

(2009-07-31 10:00:48)
标签:

教育

分类: 申论热点话题剖析

热点话题天天读(十二)——“胡斌替身说”折射政府信任危机  

备注:这段时间一直“爆炒”“胡斌替身事件”,对于这个问题,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其实这件事情的背后影响很深远,政府面临“诚信危机”之前已有媒体报道提及,现在网民公然地怀疑司法机关的“权威性”,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人民群众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民意被“误解”绑架,我们以后怎么去开展群众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请记忆以下国内核心主流观点: 

1网络流言≠网络民意。网络上盛传的图片“张礼礤”日前现身北京,申明自己并非替身,也不姓张而姓刘。“张礼礤”的现身,如一记重重的耳光,让大家立刻清醒了。“张礼礤”现身为一锅粥的视听和乱局揭开了锅盖,真相即将见天;也为“穷追猛打”的网络“民意”泼了一瓢冷水。这似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大家的脸上。
2)膨胀的“仇富”心态以及人肉搜索的滥用,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网络的舆论监督力量已不容忽视,但若发力不当,不仅会制造不必要的社会负效应而且会对司法的公正造成伤害,“舆论审判”即是典型例子。

3)我们应该倡导理性的参与和监督并最终与政府良性互动,促成政府爱护公信力并施以良政,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拿“替罪门”这件事来说,假使“别有用心”的人存在,我们的网民是否具备鉴别的能力?是否会想到这是一个谣言并揭穿它?如果没有,那么被别人牵着鼻子进一步混淆视听又是“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合理表现么?

4如果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积累应急智慧,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公信力的锻造,以更加开放透明的态度办理案件,那么网上的流言便会不攻自破。

 

 

新闻链接:

 

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回应网络传言:“5·7”案被告人胡斌身份确认无疑


7月20,被告人胡斌正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 摄

新华网杭州7月27日电(记者方益波)杭州市西湖区法院7月27日向记者发来传真,对近日网上关于“5·7”案被告人胡斌系替身的传言进行回应,称“法院确定,出庭受审的就是交通肇事犯罪致谭卓死亡的胡斌本人”。

这份传真称,有网民进行人肉搜索,称替身是一位的哥,名叫“张礼礤”,并上传了“张礼礤”的照片,更有网民猜想“可能是有三个胡斌”,网民不断呼吁:“希望法院或者公安局能拿出一些证据来,不要再让大家猜测。”法院针对这些传言,向新闻媒体、网民澄清以下事实:

西湖区法院于7月3日在杭州市看守所向被告人胡斌送达起诉书副本时,核对了胡斌的身份。7月15日上午西湖区法院在杭州市看守所办理了提押手续后,将胡斌押解至该院接受公开审判,被害人谭卓亲属、生前同事,被告人胡斌亲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60余人旁听了庭审。

庭审中,审判长首先核对了被告人胡斌的身份情况,查明系胡斌本人无误。之后,公诉人、被害人代理人、辩护人、审判长围绕案件事实,先后对被告人胡斌进行了讯问和发问,被告人胡斌对其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做了较为详细的供述。对公诉人出示、宣读的证据进行了质证,并行使了辩护权和最后陈述权。在法庭调查阶段和最后陈述时,被告人胡斌均流泪表示悔意,对被害人亲属表示歉意,并表示对不起在场的父母。

庭审后,参加旁听的各界群众(包括被害人谭卓亲属和被告人胡斌亲属)对被告人胡斌的真实身份均没有提出异议。西湖区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法院案件审理过程进行了法律监督,未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法院最后表示,本案被告人胡斌的身份,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核实确认。该司法程序是在公诉人、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和监督下进行的,现场旁听的人员,包括被害人谭卓父亲谭跃等对胡斌身份的真实性均未提出异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