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天天读(九)——毕业生就业率造假问题

标签:
就业高校毕业生尹成基教育 |
分类: 申论热点话题剖析 |
热点话题天天读(九)——毕业生就业率造假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网友“酱里合酱”一则愤怒的“庆贺”自己“被就业”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网友纷纷跟帖列举出自己或朋友“被就业”的经历。有媒体报道后,“酱里合酱”本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昨日(24日),他曾就读的西北政法大学对此作出回应,并对相应责任人作出处理。
网友热议此事的同时,媒体也在关注,并有相关报道见诸报端,矛头直指“西北政法大学”。此时的“酱里合酱”有些害怕,他担心自己拿不到仍然存放在学校的档案,影响找工作。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酱里合酱”昨日再次发帖,他说“自己是个有错的孩子”,当时发帖的目的是发发牢骚,也没有说学校名称,却没想到“玩大了”,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了。他还向自己的学校表示歉意,因为有很多高校都在这样做,仅曝光一所是不公平的。他同时深信学校有苦衷、很无奈,但希望学校能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并请求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
请记忆以下核心观点:
(1)任何造假现象都是令人发指的,它是不诚信的表现,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从道德角度看,问题信息的真假问题甚至比问题本身更为严重。当这种情况发生在高校时,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因为那里是探求真理的地方。但是,一味指责某些高校的信息造假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认真地分析信息造假背后的原因。
(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虚假问题原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变得比较突出。对于缴费上学的学生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无法实现就业,上大学岂成了赔本的买卖,大众难以接受,这便迫使部分高校为保“名声”而造假。
其次,目前政府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制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通过层层行政机构和行政措施加以落实,并用就业率这个刚性指标来考核各间高校,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学位点审批等涉及高校利害关系的决策以及对高校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考核联系起来进行。造成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高度”重视,由于难以实现政府规定的就业率指标,所以一些高校只有在“数字”及其背后做文章。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新闻报道中提到了高校在高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上做文章,则超出了政府考核指标的范围,是民办高校吸引生源的不合理行为方式。除此两点原因之外,当然可能还有许多其他未提及的原因,如就业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问题等,但我认为,那不是核心原因。
(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虚假问题对策:
首先,改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府不再把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作为刚性指标要求高校,而是把它作为高校办学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标,提供给社会使用。
其次,出台的毕业生就业率“举报制度”让社会来监督大学的行为
相关后续新闻链接:
人社部:毕业生就业签约率68% 不会出现叠加就业
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8%
不会出现“叠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