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的成长,我的纠结

(2011-01-28 23:18:39)
标签:

孩子

纠结

耽心

棚子

成长

育儿

分类: 随感

今天午间,8岁的儿子下了网,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男人和女人在一起要戴避孕套,不然会怀孕的。”

他娘圆睁眼睛一眨不眨,尚未调整好呼吸,儿子只一秒钟后就转身去玩了,却仿佛仍带着困惑地丢下一句:“戴在哪里呢?”

后来,他娘小心地探问知识来源,儿子说是从网上看到的。

显然,这个天下父母都要遭遇的棘手问题终于降临到了我家。所幸的是,儿子的自然学习进程尚在一知半解之中,且仿佛兴趣并不那么浓厚,尚没有雷锋的“钉子精神”,能容老爸用一点时间想想应对之策。

儿子从降生至今,我算是他学习领会人世知识的见证人。这个过程,仿佛目击一只老鼠在一个笼子里寻寻觅觅,而你知道它迟早会找到那个缺口,并且成功钻出去。

当他终于探寻到那个缺口的一刻,做父母的可能都难免有点心惊肉跳。你当然希望孩子在其他方面有足够的聪明和悟性,但在这件事情上,你却希望他(她)稍微笨那么一点点。但实际上,他要是在这方面太迟钝了,是不是就是好事呢?

这才是真正够得上“纠结”的事情。

你就禁不住回想自己:你是怎样开始这个课程的探索发现之旅的呢?

我得承认自己要比同龄孩子开窍早一些,因为7、8岁这段时间我是在农村,漫山遍野的牛羊鸡犬们的火热实践,是最生动丰富的课堂。而随军到了部队,我父亲又是军医,柜子里的书里头,少不了此类知识的介绍,且图文并茂……(以下略去50字)

没见过、不熟悉而会天然地喜欢上的东西,一定是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吧,呵呵!

由此看来,接受、感知早并不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因为在学习通向实践之间,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黎明前的黑夜,足够耽误一段时间耗到你心智跟身体一起成熟。这是一段自我的内心冲突阶段,风起云涌波涛汹涌,却基本上在内心发生,表面上仍然是波澜不惊的。这还是比较安全的。

我不打算为儿子琢磨“戴在哪里”而耽心了,相信上帝会有一个妥帖的安排。

值得耽心的倒是另外一些事情。

我记得,儿时和小伙伴偷着溜到野鱼塘和水库游泳,我曾经有那么两次觉得自己要完蛋了,一次是冻抽筋了,另一次是觉得气力耗尽。虽然最终还是狗刨(当时仅掌握此技术)到了岸边,但是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是后怕:假如当时就挂掉了,后面属于余戈的这个空白会有谁来填写呢?孩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会不会有人想到用心去写一本《松山战役笔记》?

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经历,我是否还会是现在的我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假如像那样的惊险时刻,是塑造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是否有必要把所有类似的经历都替孩子预先过滤掉,让他(她)仅在安全的环境成长;那样长大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孩子呢?

可能天下所有父母,都想变身为一个没有边际的天棚,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一生。然而,父母的天棚总是会倒掉在先,而孩子总会站在风雨未歇的天空下。那么,是让孩子早一点走出棚子好,还是尽量拖延到棚子摇摇欲坠的最后?

这是父母们永远的纠结,却往往不是孩子的。

父母们的纠结在于,他们往往想着孩子是“我”的,孩子左右着“我”的痛苦和欢乐,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本身也有一个自己的“我”。

尽管这样说会令人心痛,但实际上问题正在于此——在父母“爱”字的旗帜背面,可能写的是“我”字。

也许,带着心惊肉跳的疼痛感,望着孩子走出棚子去感受风雨,正是符合天则的爱之道。我知道,悬崖上那个狠心的苍鹰一次次将雏鹰推离巢穴,是为了让它学会飞翔和捕食;而继续喂食的结果,就是杀害这个孩子,尽管看起来是以疼爱的名义。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纠结啊。

儿子读到二年级的时候,我想起自己这个年龄时在寒风中拎着罐头盒装的火炭步行五里路去上学的情景,并且确信这个经历对后来的自己有用,终于狠心决定不再接送他。连续两个早晨,我远远地尾随着拖着拉杆书包独自前行的儿子,直到确认他能安全地通过那条唯一有车经过的路口,在第三天,我就结束了盯梢特务的使命。

现在,连早餐他都是自己拿着饭卡去食堂去吃,我已不再耽心他能不能把一碗稀饭端到几米外的桌上而不被烫伤。有一天,他又宣布不再放假时再跟我或者他娘去单位,因为大人们太无聊;他宁愿独自呆在家里。而这一天的内容,则不必我们操心,做作业、上网、看电视、玩玩具、画画……多了去了,且保证不会在一件事上沉溺过久。

那,就由他去吧!

我仿佛看到一只雏鹰纵深跃入天空的身影,尽管歪歪斜斜的,但那仍是飞翔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