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征军、日军松山阵地名称对照表

(2010-06-08 23:03:39)
标签:

松山

日军

黄土坡

松山战役笔记

余戈

拉孟

军事

分类: 战史

 博主按:这是一个更为准确、细致的松山敌我阵地名称对照表,是刚刚完成的松山抗战历史资源普查报告中的附表之一。这些资料,对于有心去松山做现地游的朋友肯定有所帮助。

 

普查区域分划及理由

  将整个松山战场分为若干区域进行普查,是基于未来建成抗战遗址公园后,游客参观浏览的自然需要。即,人们来到松山总是希望以某种合理的路线,逐一游览每一处战地,并合乎逻辑地在脑海中建立起关于那段历史的完整印象。

  如此,合理的区域划分,就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就昔日的战事而言,所分划的区域应该成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二,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之间,又可以大致以战事进程的时间线索串联起来。

  基于此,松山战场的分区,主要依据为两个资料:其一,为战时远征军攻击松山日军堡垒群时的战斗区划,即作战时的“分片承包”情况;其二,为远征军攻克日军编号阵地的先后顺序。最终,确定松山战场区域划分为:滚龙坡、大垭口、大寨及黄家水井、松山主峰、黄土坡、马鹿塘、阴登山、竹子坡、惠通桥等单元。其中,滚龙坡(甲乙丙丁戊己庚高地)、大垭口(壬癸辛高地)、松山主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高地)、黄土坡(五四三二一高地)、马鹿塘(日军最后覆灭地横股阵地)等处,为核心战场,也是未来松山抗战遗址公园的参观重点区域。

  这样,将来游客参观松山战场“三日游”的理想路线应该是:

  第一日:惠通桥→左右监视哨阵地→腊勐街→平山阵地与涡卷阵地;

  第二日:滚龙坡(甲乙丙丁戊己庚高地)→大垭口(壬癸辛高地)→大寨及黄家水井;

  第三日:阴登山→小松山(辰巳午未高地)→大松山(子丑寅卯高地)→黄土坡(五四三二一高地)→马鹿塘(日军最后覆灭地横股阵地)。

  “一日游”的理想路线应该是:

  惠通桥→腊勐街→阴登山→小松山(辰巳午未高地)→大松山(子丑寅卯高地)→黄土坡(五四三二一高地)→马鹿塘(日军最后覆灭地横股阵地)→大寨及黄家水井→大垭口(壬癸辛高地)→滚龙坡(甲乙丙丁戊己庚高地)。

 

  远征军、日军松山编号阵地对照表

  在有关松山战役的史料中,交战的中日双方对于松山小地名的命名各自独立,且与当地人所称呼的地名也不尽统一。加之年代久远,昔日地名与今日称呼也存在差异。基于微观历史叙事的需要,经过充分的史料比对并结合现地踏勘,特制作如下地名对照表,以供读者研读史料、现地游览时所需:

  

 

远征军

 

本道阵地(干路阵地)

甲、乙、丙、丁、戊高地

滚龙坡

上松林阵地

阴登山

鹰蹲山

纪念碑阵地

辛高地

大垭口原第103师公墓上方高地

小股阵地

癸高地(松林堡垒)

公路外侧,海螺地洼旁山头

侧方阵地

庚高地

双家志地旁、高压线塔山包

山崎台阵地

己高地

公路改道处山包

崖阵地

松树坡

大漆树至大水平山梁之间大谷场、小梁子两个有松林的山头

松山阵地

1号、2号高地

公路拐弯处山上,已成耕地

横股阵地

马鹿塘

公路外侧,立有“松山大寨”标志碑处

西山阵地

3号高地

坵人场坪子及向下延伸的两侧山头

音部山阵地

寅(狗头坡顶、马鞍山坡)、丑(官坟坡头)、卯(官坟坡尾)高地

金光惠次郎指挥部所在地

阿图阵地

5号高地

核桃洼坡头

联络阵地

4号高地

5号高地与3号高地之间平台

所罗门阵地

 

核桃洼梁子

关山阵地

子高地(爆坑)、红帽坡梁子、马槽洼头

大松山

里山阵地

辰、已、午高地

旧称“小松山”

战斗司令部阵地

未高地

今烧人坡垭口

 

腊勐街(第八军指挥部)

今老街子

白壁阵地

腊勐老车站高地

 

原口山阵地

竹子坡(5600高地)

远征军炮兵阵地

后山阵地

壬高地

大垭口道班房背后山头,旧称老鸦窝梁子

腹部阵地

青松堡

小学校门口松林高地,原日军阵地入口小路右侧

腹部阵地

枯树堡

小学校背后高地

炮台山阵地

大寨“天”

午未间无名高地

关山下阵地

大寨“地”

子、卯高地前,纪念碑西北侧路下阵地

腹部阵地

大寨“元”

杨新良家南面路头山包

腹部阵地

大寨“黄”

闫玉重家前面山包,午高地下

腹部阵地

大寨“宇”

杨家山家前面山包

腹部阵地

大寨“宙”

清水井山包,旧上山路左侧

腹部阵地

大寨“洪”

苦楝子山头——李家荣家旁边山包

腹部阵地

大寨“荒”

上山路水池南三个“品”字形山头

腹部阵地

无名高地

寅高地下,黄家水井水源地背后山包

卫生队阵地

黄家水井

以杨金满家为中心,小水沟洼子南侧山包——闫玉华家背后山包

 

日军无名阵地

公路外侧,郭家坟背后,杨家大窝子旁山包

 

日军无名阵地

公路外侧,小水沟包包头

涡卷阵地

1539.8高地

阴登山东北侧山下公路第一个转环处平台,亦称回头弯

平山阵地

1467.3高地

阴登山东北侧山下公路第二个转环处平台

下山口观察哨

 

公路上三眼井村落

左监视哨

 

尖山村后山包

右监视哨

 

大滚塘山包(董别大山)

岩石阵地

 

西边山小营盘

备注:

1.松山地名由来

滚龙坡:因阴雨天云雾翻动,似龙在打滚而得名;

烧人坡:因回汉战争时,在此火化过人而得名;

黄家水井:因一黄氏人家在此挖一水井而得名;

黄土坡:因山坡上的土为黄色而得名;

竹子坡:因山上盛产竹子而得名;

狗头坡:因形状像马鞍前的扶手(骑鞍前的扶手当地俗称“狗头”)而得名;

马鞍山:因形状像马鞍而得名;

核桃洼:因山洼里长满了核桃树而得名;

马鹿塘:因马鹿在此池塘饮水而得名;

大松山:因山上长满松树且山相对较大而得名;

小松山:因紧靠大松山且山相对较小而得名;

鹰蹲山:因老鹰经常在此等候觅食而得名(又称阴登山);

长岭岗:因是当地最长的山梁而得名;

腊  勐:傣语,意为怒江对岸的平地;

三眼井:因村旁有三个(眼)水井而得名;

桤木寨:因建寨时桤木树较多而得名;

大  寨:因寨子居住较为分散,范围较大而得名;

小水沟:因村中有一常年流水的小沟而得名;

大垭口:因两边是山中间形成一个很大的垭口而得名;

蚂蟥水:因水中蚂蟥多而得名。

 

2.日军阵地命名由来

纪念碑阵地:因阵地附近立有滇缅公路竣工纪念碑而得名;

小股阵地:不详;

侧方阵地:因位于滚龙坡主阵地侧面而得名;

山崎台阵地:因最早据守阵地的日军队长姓“山崎”而得名;

崖阵地:因阵地东侧为断崖而得名;

松山阵地:因阵地靠近当地松山寨子而得名;

横股阵地:推测是因阵地北端有地名“横挡”(又称混当)而得名;

西山阵地:因最早据守阵地的日军野炮56联队第2中队长氏名“西实”而得名;

音部山阵地:因据守阵地的日军野炮56联队第6中队长氏名“音部嘉次郎”而得名;

阿图阵地:因纪念日军太平洋战场阿图岛“玉碎”作战而得名;

联络阵地:因位于音部山与西山之间的重要联络点而得名;

所罗门阵地:因纪念日军太平洋战场所罗门群岛“玉碎”作战而得名;

关山阵地:因最早据守阵地的日军野炮56联队第1中队长氏名“关升二”而得名;

里山阵地:因为在松山主峰阵地里侧而得名;

战斗司令部阵地:因步兵第113联队前进指挥所设在此处而得名;

白壁阵地:位于滇缅公路老腊勐车站高地,曾遗留一些白色的残垣断壁,日军称“白壁部落”;

原口山阵地:因最早据守阵地的日军第113联队第2中队长氏名“原口九十九”而得名;

后山阵地:因位于滚龙坡山后而得名;

腹部阵地:因位于松山腹部而得名;

卫生队阵地:因系日军卫生队驻地而得名;

涡卷阵地:因滇缅公路在此处回旋如同漩涡而得名;

平山阵地:因位于滇缅公路内侧小平台而得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