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旺报》对《1944:松山战役笔记》等作品的报道

(2010-01-02 15:38:11)
标签:

父亲的战场

旺报

松山战役笔记

田野调查

台湾

文化

分类: 争议

不只是父親的戰場 記下那些被遺忘的滇緬戰爭

2009-12-06 旺報【記者黃奕瀠/綜合整理】

 

  過往,歷史的紀錄和詮釋皆交由當道的史家或作家,後人僅能從他們的觀點爬梳歷史。但隨著科技發達,媒介話語權也隨之擴散,誰都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回顧歷史,這樣的個人敘事活絡了「歷史」,也增加與讀者的貼近性。

  關於近代的戰爭,許多中國個人回憶史出版,豐富了經驗觀點和史料。包含薩蘇的《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王外馬甲的《我知道的老兵故事》、《戰場上的蒲公英》等。還有描述抗戰時期滇緬戰場的《父親的戰場》(章東磐著)與《1944:松山戰役筆記》(余戈著),都是作者自行研究調查的結果,這些作品雖稱不上系統性全面調查,但也反應了大時代的某些鳳毛麟角。

 

抗戰田野筆記:《父親的戰場》

 

  尤其滇緬地區的戰爭,其實在整個近代中國的烽火敘事中顯得無聲且微弱,近年,隨著研究增多,才慢慢浮出水面。《父親的戰場》作者、軍人出身的章東磐本人,也是上世紀末偶然得知,原來觀光勝地雲南邊界曾有一場惡鬥。2003年他下定決心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見聞感思,到如今這些田野調查筆記終於得以出版,十年間,作者寫得斟酌,出版社耐心等待,終究出版。

  《父親的戰場》又稱為「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田野調查筆記」。在章東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間學者以不同方式開展了對中國遠征軍的民間調查,而章東磐與他的朋友們歷時數年、跋涉萬里,沿著當年遠征軍之路,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那次難以想像的艱難遠征,他們尋找舊時戰場遺跡、尋訪當年的老兵,力圖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打撈出歷史的碎片,辨別那場戰爭的真實模樣。他們還陸續尋訪了多位倖存老軍人,並用這些垂垂老人昏黃的記憶記錄並重現許多珍貴的歷史碎片。

  章東磐將這些採訪與經歷整理成文章,輯成這本《父親的戰場》。裡頭有二十多篇文章,十來個人物,五六處戰場,除了人物的生命故事,還有戰爭的驚心動魄,毫無恢宏的大場面敘述。如,〈石牌〉蕩氣迴腸、〈高黎貢山〉震懾人心、〈功果橋〉令人扼腕、〈松山〉慘烈揪心,那場大戰和無數小戰役的剪影,都被一筆一畫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真實戰爭拼圖:《1944:松山戰役筆記》

 

  另一本關於老兵的故事《1944:松山戰役筆記》和《父親的戰場》一起問世。今年9月7日適逢松山戰役勝利65週年紀念日,三聯書店趁勢推出《1944:松山戰役筆記》,而這是華語世界中第一本多方位敘述這段戰史的紀實專著。作者余戈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的副主編,是軍人,也熱衷軍事。他從收藏日軍軍品開始,得知滇西抗戰史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後,發覺在日老兵仍念念不忘「為亡靈招魂」,中國境內卻找不到相關資料,於是花費四年的時間查找國內外資料、走訪了所能尋訪到的親歷、親見、親聞者,踏訪了松山戰役舊戰場的每個角落。

  余戈認為,松山戰役之所以沒有研究專著,主要是因為國內史料保存不善,沒有形成微觀描述戰爭的傳統,「微觀戰史」文本的缺乏,也使文學、影視創作缺乏「母本」而草率演繹。

  《1944:松山戰役筆記》不同於那些認為只要事件真實、細節可以虛構的「紀實文學」。余戈用四年時間,一方面將視線從統帥人物的辦公桌轉向前沿戰壕,親赴松山踏跡覓蹤,搜尋散落民間的「低端」文獻,採訪當事人的見聞;另一方面,他又青燈黃卷地在歷史書頁中翻尋,收集整理了大量中日美三方關於此次戰役的史料。在此基礎上,他通過甄別、比較、考訂等技術工作,修正各自記錄中的錯謬,為讀者一點點廓清迷霧,使史料嚴密「接榫」。同時,作者依託研究成果,在書中成功運用戰場「日記體」,按日推進,以生動的筆法詳細記錄戰役,通過歷史細節還原出一幅「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父親的戰場》與《松山戰役筆記》恰可作為一起比較的讀物,前者感性深情、引人唏噓,後者理性嚴謹、細緻入微,而二者共通的是對歷史的尊重、對事實的尊重、對父輩的敬意、對民族的敬意,同時還有作為後輩人的感慨與反思。

 

  关于《旺报》:http://zh.wikipedia.org/zh-hans/%E6%97%BA%E6%8A%A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