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之下显浓情
(2010-08-22 18:47:30)
标签:
文化 |
淡墨之下显浓情
吴振尧先生的长篇小说《人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放在我的案头已超过一年。卷首《书中人物》林林总总列出整整100位。这首先把我吓住了。写了700多个人物的《红楼梦》,我是读了多年读了多遍才勉强读懂其中小部分人物的,以我的阅读经验,能拧得清《人日》中100个人物的关系吗?再就是我展开细读时,耐着性子看了几十页,似乎没有发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和“长篇小说开头几行就要把人紧紧揪住”的创作理念大相径庭。在读者的常识中,长篇小说大抵是用来叙事的,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然而,作者声言这40万言的大制作是部抒情小说。抒情诗或抒情散文都好理解,抒情小说就显得比较另类。
果然,这是部另类小说,作者似乎有意疏于设置各种各样的悬念,也无心对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本身的细枝末节进行深入挖掘。尽管有叙述,有描写,但更多时候确乎在抒情,在或紧或慢地表达一种情绪,一些意识。而且,节奏是舒缓而跳跃的。
对这样一部节奏感较慢的长篇小说,我读得更慢,加之冗务缠身,有好几个月一页也没有翻动。直至今年春节,觅得几日闲暇,才一口气将全书读完。平心而论,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愫很复杂,带给我的震动却又巨大而深入。这部小说,看似一幅画,读像一卷诗,品如一壶酒。画,不是工笔重彩,而是淡墨写意;诗,舒缓优雅,亦含沉重悲怆;酒,芬芳浓郁,乐人醉人亦愁人痛人。
一个叫平海的滨海渔村是整部小说抒情与叙事的背景,也是各色人物纷纷登场的舞台。作品着重描写林氏一家以及相关各色人等在这里生息与奋斗的故事。有两代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有缠绵悱恻的男欢女爱;有工业文明对原生态滨海农业文明的入侵。已故作家钟宣先生读了初稿后曾谈到:“这是一部原生态的小说,人性为本,爱情铺垫,带你走进香格里拉式的南海渔村古朴的田园景色和伊甸园式的原生态生活。”我深有同感。这部小说总体来看,既像一曲田园牧歌,又如一幅淡色调的乡村风俗水墨画。
这不是那种看几眼就会被牢牢吸引的小说。与时下动不动就穿越、就惊悚的小说相比,《人日》的可读性并不那么强。悬念少,包袱不多,情节推进较为舒缓。对景物的描写,也在优美中体现出这种“慢”。比如第五部分中写道:“夕阳衔山,像一轮火球般凝止在地平线上不动弹了。”
人物的性格乃至命运都揉合在慢节奏的叙事与抒情中,没有走环环相扣与层层深入的情节推进套路。当然文字所及,也是有矛盾冲突的,而且还比较多。大到工业文明对原生态农业文明的入侵,小到人与人的分歧以及个人内心的彷徨与矛盾。但所有一切,都被安置在一幅偌大的淡墨画中,都溶在人与自然的通融和谐里。即使是写张焕光老师意外丧身儿子张军雄的车轮下,作者也没有写血腥的场景。而后写张军雄自杀,亦是运用浅描笔法。这是高潮部分之一,作者有意没循常规,没做刻意的铺排与渲染。
这幅淡墨画又是动静结合的。有大量的风景描摹;有不少知识性介绍,比如对海洋生物等的介绍;有对民俗风情的描写,比如舞凤,龙凤合舞,舞鲤鱼等;更有不少青春聚会的分镜头似描述。书中不时出现大段的对话,家长里短,既生活化,又具人情味,而且十分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三两个句子,就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细读起来,感觉《人日》确乎充满诗性。
它是田园风光诗。写风俗写景致,很多语言是诗化的。比如在第六部分中写到:“清新怡和的空气,纯天一碧的晴空,灿烂眩目的阳光,郁郁葱葱的田野,争妍斗艳的繁花,还有各色各样沁人心脾的芬芳气息。”还是在这个部分中:“大球似的太阳似沉非沉地嵌在西面红树林的树梢上,给近处景红色的紫荆花和远处黛青色的山峦统统抹上一层灿烂的金色。在黄昏晚霞之中,一切显得光怪陆离,瑰丽多姿。”
它是抒情诗。林春花与林振刚爱到极致,偷尝了鱼水之欢,作者用的是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她把自己的红花奉献给了他,这朵花如今迎风怒放,开得更加娇艳。”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写道:“你永远热爱的故乡,也永远期待着你,年年如此,春天来时,为你捧出朵朵鲜花,夏天来临,向你献出金黄色的稻穗。”
它是哲理诗。书里充满哲理的句子俯拾即是。比如第一部分中 “一颗舍得给人的心,是永远不会衰竭的”;第十部分中“想学航海本领,必须和大海交朋友,不能和烧酒交朋友。大丈夫是在风暴中诞生的。”
而不少货真价实的诗作,直接穿插在这部小说里。
比如:
“我的花朵,我的宝贝,
今晚你给我一个吻。
我的花朵,我的宝贝,
我爱你,爱得那么深。”
又如: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鼻子高翘胸盈盈,
无须指路找情郎,
十八九岁成为老天翁。
你把我这老哥撇在后边,
妹妹你径直走向前。”
一些人物对话,也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这里不再细举。
品如一壶酒
《人日》值得细品,像陈年美酒般越品越令人觉得甘醇沉醉。何谓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前六日造出鸡狗猪牛马等动物,第七天造出人,是谓人日,即人的生日。而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表达,在全书尾声中进行了大段的阐释。我理解这人日是“人安之日”,人民安居乐业,权益获得保障,衣食住行无忧,方可谓安。这实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人类诞生后,仍在不懈地追求另一种意义的人日。
吴振尧先生是个勤奋的人。他先后出版了长诗集《爱的光环》、《宝林之歌》、《巨人巍然屹立》,抒情短诗集《梦醒时分》、《吻的预言》,长篇报告文学《情路》,长篇小说《萍水相逢》等书。他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充满人性美,弥漫人文气息,换句话说,他一以贯之地追求人日。所以,这部书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情怀是值得再三品味的。农村改革的不完善带来很多后遗症。一些旧的做法原本能够发挥作用,被改掉了,新的却没有建立起来。作者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面了诸多现实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妙策。比如对农村教育和医疗问题的思考,都直接而深入。“腐败是医疗保障的大敌,铲除腐败是治本之策。”“城乡差别太大了,干部与农民的医保天壤之别,真不敢相信沿海开放地区的农村还这么落后,城乡两重天。”如此表述,无疑是有力量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的难做众所周知。作者没有回避矛盾,他甚至写到:“天下最难办的事情莫过于使农民齐心。”
我说《人日》如一壶酒,最醉人处还在于书中触及的生命的死亡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夭折。作品的女主人公林春花尚在母腹中,生父就死于一场洪灾,紧接着,是母亲死于生她的难产中。这是作者叙述得最完整最凄切的一个故事,却是关于一对年轻夫妇的死亡。书中直接写到的两场爱情,林秋月和张军雄的爱情、林春花和林振刚的爱情,都美好与短暂,都以其中一方的死亡而结束。张军雄开车不慎轧死父亲后选择了葬身大海;林春花为抗击禽流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两名死去的年轻人其实各有各的可爱,张军雄仗义、骄气、顽劣,虽失足却棱角分明;林春花有时让人觉得有些像《红楼梦》中林妹妹,既有性格上的一些反复无常,又有着内心的一往情深。我觉得这两场死亡,是全书最动人的地方。
我认为,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因为遭遇死亡而获得震撼心灵的生命力,而当其遭遇青春之夭时,获得的生命力就变得格外悲壮沉雄。青春的夭亡悲壮而凄美,死亡与青春结缘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文学亦因此找到了恒久地穿透、制约和打动灵魂的力量。《挪威的森林》里说:“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只有死去的人永远十七”;贝嘉的《生命之舞》亦是为青春早逝起舞。从另一方面来说,青春生命的夭折被文学撞中而得以升华,由此彰显出青春生命的无限珍贵。显然,吴振尧先生深谙个中玄理,选择了让爱与美凋零来打动人心,让一幅淡墨画有了沉重的注脚,让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掺杂了无尽的忧伤,让一壶美酒醉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