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生物浆站之困
(2011-12-26 08:45:57)
标签:
关涛贵州省凝血酶原华兰生物复合物健康 |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2011年12月26日
虽然基因重组技术能够缓解因血浆供应不足而导致的八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紧缺问题,“但是另一方面问题,基因重组的产品价格很高,以八因子为例,基因重组的价格是血源性的3倍。”
“凝血酶原复合物富含的是Ⅱ、Ⅶ、Ⅸ、Ⅹ四种凝血因子,是目前国内治疗乙型血友病患者最好的药物。”在7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确诊为患甲型血友病的关涛对这次凝血酶原复合物严重紧缺感同身受,“乙型血友病患者最需要的是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九因子,其余的Ⅱ、Ⅶ、Ⅹ凝血因子是他们不需要的,但是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纯九因子的生产和进口,所以凝血酶原复合物成为了乙型血友病患者的一个最佳选择。”
然而,乙型血友病患者并不是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唯一适应症人群。凝血酶原复合物的适应症范围还包括肝硬化后期治疗,并且对外科手术、产后大出血等起到一定的止血功效。这无形中增大了凝血酶原复合物的需求量。
而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凝血酶原复合物紧缺问题,关涛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截至2011年7月31日未取得延续的《单采血浆许可证》,故上述5家浆站2011年8月1日起停止采浆。”华兰生物在今年8月1日《关于公司单采血浆许可证情况的公告》中表示。原因是公司贵州惠水、罗甸、瓮安、长顺、龙里5家单采血浆站不在《贵州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4年)》文件规定的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范围内。
而这5家关停的单采血浆站(以下简称浆站)采浆量在华兰生物2010年、2011年上半年总采浆量中分别占59.91%和55.08%。
那时,华兰生物已经预料到并在公告中表示,“上述5家单采血浆站的关停对公司2011年血液制品业务将造成一定影响,对公司2011以后年度血液制品业务将造成重大影响。”
贵州省原本有20个浆站,其中华兰生物有6个。而今年8月贵州省一次性关停的16个浆站中,华兰生物占5个,仅保留一个独山浆站。
“从时间上,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绝对联系。”在贵州省关停浆站的时候,关涛已经足够关注,“我们预计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严重紧缺会在明年2~3月显现出来。”原料血浆减少,血液制品产量自然减少,“这件事情我们有心理准备,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决定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实施检疫期。即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原料血浆放置90天后,经对献浆员的血浆样本再次进行病毒检测并合格后,方可将90天前采集合格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
原料血浆90天的检疫期,加上随后的血液制品生产周期、批签发周期等步骤,“从采血浆到最后投放到市场上,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娄圣睿说。
目前,除去在贵州独山保留的1个浆站,华兰生物还有12个,其中4个分布在广西,1个在河南,7个在重庆。而其中重庆石柱浆站(原巴南浆站)目前仍在基建中。
另外,“华兰生物在重庆浆站的血浆暂时还用不上。”娄圣睿说。
华兰生物公告显示,由于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有限公司尚未正式投产,除石柱浆站外,其余6家浆站采集的血浆除用于申报生产批件试生产使用外,其余血浆仍在储存中。
“华兰生物重庆有限公司已经取得白蛋白和静丙的生产批件,正在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GMP认证,大概到明年3月份能够通过GMP认证,届时便可以投入生产。”娄圣睿表示,“也就是说,华兰生物现在只有6个浆站在使用。而由于华兰生物重庆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产批件,即使白蛋白和静丙通过GMP认证,也不能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相比而言,上海莱士的浆站总量略少些。“上海莱士在广西有6个浆站,在陕西和湖南各有1个,在海南有3个,”娄圣睿接着说,“但是海南这3个浆站正在建设或者刚刚建好,还没有形成供浆能力。”
而上海新兴的浆站数量更为有限,只有2个,分别在湖南怀化和江西余干。“我们现在缺少浆站,只有2个浆站,原料血浆少所以血液制品的产量也就少了。”江同无奈道。
“血液制品包括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内的生产量与浆站的数量和采血浆的量均有关。”娄圣睿表示,“像贵州的浆站采血浆的量就多一些,广西的稍微少一些,其他省的更少。”
卫生部《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单采血浆站应当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
言外之意,“有无偿献血的地方,是不能设定浆站进行有偿献浆(又称商业献浆)的。”娄圣睿说。
并且,“无偿献血与有偿献浆是不能够互补的。”关涛补充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此外,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市场缺口较大
目前,从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统计的血友病患者数据来看,国内血友病患者不到1万人,“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理论上血友病患者至少有6.5万人。”杨仁池表示,其中乙型血友病患者占15%~20%。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市场缺口还是比较大的。”江同的说法不无道理。
“国内乙型血友病患者的需求是被压抑的,而主要问题是供给方面,更多的是费用问题。”娄圣睿表示,“对国外的乙型血友病患者而言,凝血酶原复合物是日常用药,1周用1~2支,起到预防的作用。而国内是平时不用,出事了才用。”
“200IU的凝血酶原复合物,200多块钱,一支只能用一次。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半衰期是24小时,24小时后,身体里的凝血酶原复合物含量就会衰减一半,48小时后就归零了。”关涛说。
另外,“以前大家不怎么关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这个产品,因为它对企业的产品利润贡献率比较小。”娄圣睿表示。
在不少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看来,凝血酶原复合物是小产品,一方面是针对的人群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与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复合物含量较少有关。
从血浆中可以提取多种物质,比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提取时彼此之间不受影响。
“2006~2007年,我们也经历过严重紧缺阶段,当时主要是八因子,情况比今天还要严重,凝血酶原复合物也受到影响。”这也是关涛之所以在华兰生物贵州浆站关停时便给予足够重视的原因,他担心旧事重演。
八因子是甲型血友病患者的唯一用药。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的几个举措让关涛记忆犹新,快速审批,引进德国拜耳公司的基因重组八因子产品拜科奇便是其中一项,此外还允许在有能力的生产企业间调配冷沉淀。
“八因子和九因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血源性的,从血浆中提取的,另一种是生物制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重组的。”关涛说,“这两种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生产工艺截然不同。”而目前国内生产的是从血浆中提取的八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
虽然基因重组技术能够缓解因血浆供应不足而导致的八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紧缺问题,“但是另一方面问题,基因重组的产品价格很高,以八因子为例,基因重组的价格是血源性的3倍。”关涛感慨,“虽然这几年国内社保一直在高速推进,但是患者毕竟不是零支付,使用基因重组的产品,患者需要承受治疗费用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可想而知,如果引进国外基因重组的九因子,价格上将会是同样的状况。即使如此,在原料血浆供应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这俨然成为血友病治疗中心和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期望。
“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基因重组九因子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等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关涛说。
“已经有很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在申请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产,他们的进度都不一样,其中更多的是在申请做临床试验阶段,也有在申请生产批文的。”娄圣睿表示。
然而,申请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他申请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审批后,距离生产、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如何保证凝血因子在生产过程中不失去活性还是有难度的。”江同说。
后一篇:血制品“倍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