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液制品告荒:人血白蛋白正规渠道根本买不到

(2011-02-14 10:26:41)
标签:

单采血浆站

血液制品

乙肝免疫球蛋白

健康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1年2月12日

“人血白蛋白正规渠道根本就买不到了。10克50毫升的那种,通过黑市购买的话,一瓶可能要上千元!”吉林省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总经理张华感叹道。

大学毕业后,张华长期活动在东三省和福建等地,从事血液制品的销售工作,至今已有10多年了,对这一行可以说了如指掌。2009年,长春生物制品所缺货。他就曾帮朋友从自己的客户——成都生物制品所那里购买了一批10克50毫升的人血白蛋白,价格是600元/支。而根据当时国家发改委的规定,同种规格的产品医院售价不得高于360元/支。

张华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血液制品的严重短缺。这类产品,除了人血白蛋白,其他的血液制品如乙肝免疫球蛋白、静脉丙种球蛋白等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价格飙升

“血液制品的短缺现象要从3年前算起,当时国家卫生部门大力整顿单采血浆站,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血液传染病的传播。”一位行业人士介绍。

实际上,国家对血液采集站的整顿早于3年前就开始了。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葛胜祥表示,血液采集站分为两种,一种是采集全血的中心血站,另一种是采集血浆用来提炼生物制品的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来自于后者。根据国家规定,中心血站实行无偿献血,而单采血浆站则是有偿采血,中心血站收集上来的全血不得提供给单采血浆站,以防中心血站利用无偿献血获得的血液牟利。

有些单采血浆站原先采血不规范,其采血方式是导致艾滋病蔓延的原因。2004年5月,国家即对单采血浆站进行了整顿,有资料显示,当时全国156家单采血浆站关停了36家,全国血液制品产量受此影响大幅下滑。葛胜祥认为国家的做法非常有必要,“因为像艾滋病这样的血液传染病当时传播势头非常迅猛,在国家严厉措施打击之下,这些传染病的传播现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但是,大力整顿血站之后,全国血液制品的产量就一直没有回复。据一份资料显示,受生产材料短缺的影响,2009年底,全国3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人血白蛋白的产量从最高时的3000万支降低到1300万支,血液制品厂商年采浆量急剧减少,从历史高峰的4960吨左右跌至2700吨左右。

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去年4月发布了一份《全国各地紧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调查者调查了全国各省市医院93家,乙肝免疫球蛋白缺货率高达82.6%。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关系重大,调查方重点调查了全国41家妇幼保健医院,其中28家缺货。调查方还调查了全国各省市30家疾控中心,结果显示,其中29家缺货。该中心对12家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企业的调查显示,12家厂商都表示原料不足或者原料供应非常紧张。

一位患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血液制品缺货现象越来越严重,她最初买到的400毫升乙肝免疫球蛋白价格180元/支,此价格到了2009年下半年,直接涨到了648元/支。虽然价格畸高,但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很大。

定价僵化

国家大力整顿单采血浆站,提高了单采血浆站的技术要求,直接导致单采血浆站成本上升,却没有对血液制品制订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

“对单采血浆站实行新的管理之后,检测的项目多了,血浆采集成本迅速攀升。”张华举例说,在整顿之前,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实行“混采”,即统一采集6个人的血浆,然后再进行检测,6个人只用一套检测试剂就够了。但是新的要求是单采血浆站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血浆单独进行检测,仅从试剂上来看,成本就提高了6倍。

以前的检测要求的项目不多,现在为了控制血液传染病的蔓延,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单采血浆站必须对每一份收集到的血浆进行核酸检测。“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成本就快100元了,还不算其他的化学常规检测。”张华说。

成本大幅提高,物价部门却没有提高定价。200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给人血白蛋白定价,10克50毫升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价格不升反降,从330元下调到259元。此举立刻导致厂商反弹,一些厂商纷纷表示收回卖到医院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并停止生产产品。在市场的强烈反馈下,到2007年下半年,各地发改委价格出现松动,人血白蛋白的最高售价才逐渐回升到330元这个原来的价位。即便如此,市场上也是有价无货。

国家医改的大方向是降低药价,因此,对于血液制品在正规渠道的价格就限制死了。在这个价格下,血液制造的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于是,有限的产品自然就流入了黑市,黑市出于国家监管之外就出现了前文所述价格飙升的状况。

行业人士认为,国家定价部门适当放开对血液制品的价格控制,让生产商产生积极性,才是解决困局的最根本办法。

原料短缺

血液制品短缺的另一个因素是单采血浆站严重不足。张华指出,在2007年以前,吉林省有十几家单采血浆站,但是在整顿血浆站之后,整个东三省一家都没有了。

究其原因,张华认为,血站的血液制品收集有一定风险,如果出现了血液传染病传播,当地卫生厅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为了尽量少承担责任,很多省市干脆就不批单采血浆站了。这导致的结果是,在很多省份,没有新的单采血浆站,都是原来部分老的被审核合格血浆站。

“国家在单采血浆站采血上统一支付的金额过低,对于很多省份的献血者来说,原来献血有利可图,现在生活好了,不愿意再重操旧业了。”葛胜祥表示,现在,单采血浆站的业务逐渐转移到河南、四川等内地省份。北京的一位血液制品行业人士表示,原来单采血浆站的采血补贴不过80元/次,现在这一价格已经被一些企业私下提高了一倍,但供血量依然不足。

张华介绍,由于血浆严重不足,各地卫生厅想到的办法是将中心血站采上来的“乳糜血”(含有高脂肪,不能被当做全血输血利用的血浆)调给生物制品公司用于生产血液制品。但是手续很严格,需要中心血站提交申请,经过地方卫生厅同意后,才能转交给生物制品公司。而且,这样获得的血浆原料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

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于方强认为,国家卫生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管标准是好的,但是在保障血液制品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产量。他认为,价格制订不合理只是一个方面,制订合理的政策,促进企业多设立一些单采血浆站,促进企业增加产量也是国家政策需要调整的重要方面。

“还有就是在保证检测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对血液制品的进口限制。”于方强表示。对此,中国血友病联谊会副会长王立新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2007年血友病群体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即专门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八因子和凝血酶源复合物供应非常紧张,许多血友病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一些城市(北京、沈阳)相继出现病人因此死亡的情况。后来通过血友病群体的不断反映,才通过特批的程序进口凝血八因子。国家应该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而非简单的限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