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耀洁:血殇 |
来源:高耀洁的BLOG 2008年11月07日
3.2 在“传播途径”方面
单采过程存在多个明显的血液交叉污染环节(王素玉,1991/河北)(梁艳红,1995/河北),即在采血、离心、分浆和回输过程中,献血员血液之间有交叉污染(陈素良,1994/河北),感染机会多(任学玲,1995/河南),甚至严重(王亚,1995/河南),难以避免(郑淑鹏,1996/山东)。多数血站存在着血液交叉污染(陈素良,1997)Y9,部分医疗单位因不执行“三统一”所致(何淑珍,1998/黑龙江)。我国中部地区不规范地下浆站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致使HIV一度“泛滥”(李倩,2003/湖北)。
河北固安HCV流行因素:1)无特异性检测方法,HCV携带者不能被筛除,如有12名HCV患者在病期献浆,ALT异常者通过服降ALT药后献浆;2)采血还输器具消毒不严;3)采血还输过程交叉污染,如共用一套加盐水装置及针头(孙永德,1991),与国内单采浆引入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加上隔离不够,献血员管理不严,目前抗-HCV诊断试剂还很贵有关。(孙德贵,1991)
河南周口丙肝流行因素:1)部分人多次多点献血;2)采浆过程交叉污染严重,如共用剪刀和盐水;3)部分丙肝患者服用降转氨酶药后继续献血;4)HCV携带者不能及时排除(王淑萍,1995),表明执行《血站管理标准》后问题亦然严重存在,症结在于基层血站的利益趋动。可想而知,这种状况如再不改变,艾滋病势必会卷土而来。(王淑萍,1995)
问题:1)环境因素:嘈杂,不卫生,地方小,登记、抽样、化验、采血、贮存等区域的多个操作环节在同一个空间进行,不注重无菌操作。2)制度不完善:无细则、章程可循。3)人员素质差:无岗前培训,或本身有传染病。4)把关不严:血源管理不善,体检不严;化验不规范,各检验同一台面操作,漏检漏项,结果核对不细,误出报告;采血操作不当,查对不严,误采不合格者;器材用前检查不严。5)一次性采血器材、报废血液、血标本、试剂盒未按规定处理。(刘琴,2001/贵州)
拜读上述早、中、后各期研究,以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21 人员素质
河南血站较多,人员素质较低(王亚,1995)。多个省份发现实验室污染,无菌穿剌违规,采血员和分浆员不戴一次性手套,如用带血迹或被污染的手反复触摸血管,因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或不慎、试剂保存不当而漏检,或弱阳性未检出(张英环,1995/河南)(杨玉荣,1997/河北)(陈素良,1995/河北)(邹绍平,1998/安徽)某研究选江苏、安徽3个浆站,按献浆员HCV感染率由高到低分组,在第1组(抗-HCV阳性11.2%)所致的51份样品中,9.8%查出HCV RNA阳性,具体比例为工作员手指1/6,血管钳2/9,天平盘1/3,压浆板1/3;第2组(抗-HCV8.1%但消毒隔离较好)和第3组(HCV<1%)共取样84份无一阳性。结论:单采过程血液多次开放,消毒不严使手指及采浆设备多处被污染。(吴昌烈,1997)
3.22 消毒
研究显示,用过的碘酒棉棒被用于回输前的瓶盖消毒,对回收针头、三通管、滤网和分浆管等采浆器具消毒不严(王素玉,1991/河北),因高压锅内消毒物品多,消毒盒密闭,注射器针芯和针管套在一起,高压湿蒸汽难以穿透,消毒效果无法保证(刘彩云,1991/河北)。既有采浆器具、针头消毒不严(季阳,1992),又有采血器具回收再利用过程消毒不严(中国输血杂志编缉部,1993)(梁艳红,1995/河北),或用对病毒无效病新洁而灭来消毒(李树本,1995/河北)。总之,各血站多有消毒不严的情况。(周德贵,1997/贵州)(徐谨,2001/贵州)
3.23 一次性器材:针头,针管,导管……
卫生部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剖析:一,无证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合格率低;二,流通领域混乱,大量无证、假冒、质量低劣的产品通过拿回扣等手段进入医疗机构,而医疗采购部门又无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三,大量使用后不能完全销毁和无害化,医源性感染隐患难消除(卫生部,1993);
河北和北京的报告:献浆员局部麻醉或向血细胞瓶内加生理盐水时共用一个针头(王素玉,1991),使用非一次性采血器或抽血针头(赵海燕,1992);
河南和陕西的报告:未严守操作规程,缺乏无菌观念,未实现器材一次性使用
(王亚,1995),或多未使用一次性采输器具,消毒不严的采血针头反复使用 (张世明,1996);
专业杂志的批评:针头反复使用,甚至达5次以上,使用非一次性采输器具。(中国输血杂志编缉部,1993)
3839例检测结果显示,开封献血浆人员丙肝感染率较高,建议供血单位及血站全部采用一次性器材、一人两剪和一次性手套。(李清联,1994/河南)
九江5513名个体有偿献血员HCV感染情况较严重,需加强采血器材的质量控制,禁用质量低劣采血袋。(詹泰然,1994/江西)
3.24 剪刀、离心、血袋与分浆
用剪有“一人一剪”(最常见)“一人一剪一次使用”(盛新民,1996))和“一人两剪”(李清联,1994/河南)(董钧铭,1995/贵州)(陈素良,1995/河北)。强调“一人一剪”容易理解,因为现场观察常见在采血和分浆室里,多名供血员共用一把剪刀剪断含有血液的塑料导管(陈素良,1994/河北)(陈素良,1996/河北)。下表为以上两类用剪方式的研究结果:
*指一人一剪+严格消毒。两组均采浆3个月(王延华,1995)(盛新民,1996)
对剪刀的研究做得比较细致。山东淄博血站以往未注意使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具,在大量单采浆时,每天有数十袋离心后的血需在净化台和无菌室内分浆,但并非单人单剪和单人份血浆单分浆器(姜其河,1995)。安徽宿县在献浆队伍丙肝严重流行时,血站正采取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用高温消毒灭菌的一次性剪须刀片代替剪刀等措施(吴春信,1995)。安徽天长邻近四个采浆点实地考察显示: 四处血迹斑斑,热合机、钳连续使用不消毒,分浆过程不是一人一根分浆器,热合封口剪刀非一人一剪,连用一天才浸泡消毒。“摸拟试验”发现,热膈封口未检出丙肝抗体(说明高温灭活)、离心机套管内壁亦未检出丙肝抗体(说明只要血袋不破,离心过程不会污染),但剪刀的丙肝抗体阳性,且使用污染了HCV的“阳性剪刀”剪标本时,能使两个抗-HCV阴性标本变成阳性 (单光华,1994)。
关于离心机,血袋破了的情况未见文献直接报导,只有间接强调血袋质量的两三篇文章(詹泰然,1994/江西)(王绍相,1994/南京军区)(盛新民,1996/甘肃)。当年私人血站用过的离心机被称为“杀人机器”,胡佳有“遗照”。
在分浆方面,河南周口实地考察显示,4个血站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医源性交叉污染的漏洞,且从全血分离血浆时,同种血型的盛血浆袋的接口混用,分浆时共用剪刀(王淑萍,1994)。贵州(安顺,黔东南)在坚持一人两剪、严格消毒后,但仍有HCV发生,怀疑与分浆器重复使用致回输血液受污染有关 (董钧铭,1995),问题是目前各血站多用同一采浆器分离多血源(周德贵,1997),而广西德保则报告献血员多处频繁献血,单采量次增多,致多用一个分浆器进行多个血源分浆。(黄孙兴,1996)。
2.25 回输、回灌、混装与运输
早在92年就有人指出“给献浆者回输血细胞时几人合用一瓶生理盐水”(赵海燕,1992/河北/北京),如在采血室里,几名供血者共用一瓶生理盐水稀释压积的血细胞并做维持液(陈素良,1996,1997/河北)。一项在河南的研究指出,在采小样血和单采四环节都应真正做到“一人一针一剪一瓶盐水”(任学玲,1995),山西则注意到在把血浆由小袋向大袋集中或血球回输过程中的“一人一针一管”,但个别单位对同血型献血员多人共用针头或管子,形成“少数阳性→操作中多人感染→多次重复→抗-HCV阳性率速升”的连环套,导致“先是单采量迅速增加→继而献血员抗-HCV阳性率短期速升→最后受血者输血后丙肝发病率升高”的局面。(王俊升,1995)
安徽观察到回输过程未用尽的盐水再给第二个人用,和一次性器材(分浆器)的反复使用、混用盐水、血浆混装(为使总蛋白量合格,常将一高一低两个血浆混合装袋)、回灌(袋重超标时,常将袋中的血浆挤到量少的血袋)等现象(单光华,1994)。回灌现象有普遍性,安徽有,河南也有 (程华,2004);文献中有,访谈中有多次听到“抽血抽到把血袋胀满为止”的现象。另有运输过程的交叉污染(张文珠,1998)
3.3 “多因素分析”
献全血、献血浆、针灸及输精(卵)管结扎是村里人HCV感染的重要因素,主因采血、分浆、还输等环节存在交叉感染(张世勇,2000/河北),四川南充1048名献血员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共用注射器、接种针、采血针及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河南曾多次发出过改进单采技术或操作规程的声音(龚兰英,1994)(郝建新,1993),而河北丙肝、疟疾流行显示,筛查不严、消毒不严和操作过程共用采血器材、剪刀、生理盐水及分浆员不戴一次性手套等问题。(陈素良,1997)(刘彩云,1991)
3.4“对照研究”
河北有两个以血站整顿为干预手段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可比性好。第一个研究是同一浆站不同时期HCV感染率的比较:
3.5血头、血霸、地下血站
地下采血屡禁不止(陈玉琴,2002),非法卖血队伍到处流串,互相争霸,从中剥削,孳生违法犯罪行为,使供血质量最差,输血风险最大。(张新平,2001/湖北)河南曾经是地下血站非法采血最严重的地区。(夏国美,2002)当年取缔地下采浆时,有采供浆者对抗执法的局面。山西三个采浆点不体检不化验不消毒,器具重复使用,场所脏乱。以召工、利诱方式召集供浆者,年龄大多20-40岁,最小16岁,有的被非法拘禁。无医务人员,多选择较贫困、易逃避打击处易地采浆,租用民房,幕后操纵,地下联络,外人不易发现和介入,不知血浆去向和用途。(刘中夫,2000)
机采:单采浆机通过旋转膜或分离杯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将采血、离心、分浆、还输全过程由微电脑控制在全封闭的一次性材料中一次完成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堵住供浆员之间交叉污染的途径。(吴昌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