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血制品产业应逐渐消除行政歧视和壁垒

(2008-10-15 10:21:00)
标签:

杂谈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08年10月14日

    在认清了现状之后,有关方面有必要给予该行业一定的政策引导及扶持,以便企业加快硬件及软件更新,减少历史包袱,调整经营思路,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在上期的《困局之始》中,笔者已经指出了我国血制品产业的格局和现状。在此文中,笔者将呼吁有关方面有必要给予该行业一定的政策引导及扶持,以有利于企业加快硬件及软件更新,减少历史包袱,调整经营思路,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逐渐消除行政歧视和壁垒

    难道无偿献血事业与有偿单采工作是矛盾的对立面吗?难道有偿献血的终极目标与单采工作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吗?无偿献血是光荣的、被主要推行和倡导的,但这并不代表单采浆站是不重要的、可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单采浆工作同样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和模范标杆效应,它们都致力于提供健康、安全的治疗选择和临床措施方案,都是为了保证百姓生命安全和国民健康,都致力于中国卫生保障事业的进步。

    因此,应有条件地解除属地化管理模式,消除浆站设置的行政限制,扩大捐浆人群的来源范围和渠道;允许条件和管理较好的地区血站和浆站同时设置,并相辅相成。笔者大胆预测,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是我国优质血浆采集的最好地点和理想区域,应逐渐实现全社会健康人群的爱心供浆格局,让更多合格公民在自身方便时加入捐浆的队伍和义举活动中。

    出台的法规、操作规程、政策等保持持久和权威性

    任何法规、条例都要长远规划,不要仅仅作为阶段性的任务和指标,更不可在短期内反反复复地变更,要有全局性战略眼光和思维,以利于本行业“长治久安”和达到长效机制。监管工作在保持严打的同时,也要参考国际同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操作准则,把握管理上的最高尺度,“堵截”不如“疏导”。

    强化自力更生观念,严把准入门槛

    国家主管机关和职能部门一直关心和支持本产业的发展,期望将来有更多新政来扶持此产业,帮助血制品行业建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观念,加强“自身建设”和法规跃升,满足国内需求,不要因为暂时的药品短缺矛盾而放松尺度,也不要寄希望于国外进口制品(血液制品是战略资源)的填补,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终端产品价格调控要具有引导性

    为减轻历史包袱,以利于企业轻装上阵,主管部门可考虑适当提高最高零售价,既围堵非法渠道的隐蔽流通交易,又帮助企业储备实力来加强技术研发、科技攻关、推动新产品上市,并有适当的空间及支出来“反哺”至血浆上游的资源建设。

    成立行业协会

    改变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统一的组织来召集、协调、规范指引,以及进行政策辅导、继续教育,以加强行业规范、行业操守、政策法规导引和提高整体应对外界风波及捍卫行业基本利益的能力。

    企业多横向交流、取长补短

    少数企业应放下“孤芳自赏”的心态,认识到与国外巨头企业的同台竞技和较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国内企业间可以尝试战略合作、研发合作等战略举措,减少高技术和资本投入的风险,改变局域观念和“窄巷思维”,交叉学习并共担损失,互帮互学且共同提高,从整体上提高本行业的思维理念,提高研发、质量、技术、竞争的档次。
    
    开拓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理念“请进来,走出去”
    
    如前所述,国外该行业的诸多方面都领先于我国,只有视野上的拓宽才有概念及思维的重塑和更新,随即才有行动和步伐上的调整,安于现状只有落后挨打。试问,国内企业每年组织中坚骨干出国访问的有几个?每年企业领导人出国考察和观摩的有几个?因此,为了缩小差距和培育竞争力,有必要拓展企业外派访问人员的频率、深度和广度,扩大国外专家讲学指导及工程技术攻关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有实验室间的合作,这样才可小步快跑,缩小差距,营造我们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再者,企业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宽广胸怀,不要习惯于选用和重用本系统人员,对其他人士另眼相待或戒心重重。

    鼓励创新,奖励先进

    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可加大开发力度,增加在技术攻关、科研合作、工艺改良、病毒灭活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国家适当地对这些自主创新行为给予扶持,譬如可实施奖励、减免税收、给予贴补和新药研发优惠等。企业要鼓励创新,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占领技术制高点和把握核心技术。

    注重软件建设

    国内企业在硬件上的投入舍得花费,几个大的工业园区和新厂房标准堪称亚洲一流,甚至比国外老牌血制品企业还好,但在管理水准、技术规范、安全保障/产品质量理念等软件上投入不足,中国33家企业没有一家通过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德国医学管理机构(PEI)组织的认证并成为其会员,单采浆站的管理更是与国外相距遥远。

    打造核心生产技术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持续进行科技和工程工艺攻关,设备可全球采购,然而关键工艺技术、调变参数、工程掌控技巧和生产配方设计是核心机密,外企不会卖给国内企业,这些还需要自己苦下功夫进行自主开发,力图突破科技壁垒的限制,发展自己的专利流程特点和核心工艺,这样,我国的血制品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成为中国生物制品领域发展的动力和驱动引擎,成为中国医药领域前进的标杆和旗帜。

(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现为九三学社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