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浆供应困境待解

(2008-08-06 09:43:00)
标签:

杂谈

来源:chinairn.com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资本高投入的行业,资本实力充足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血液制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扩张,将有效强化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在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利益。

  即便有钱也很难买到货的境况让血液制品行业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景气,并且这种状况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情况下,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纷纷融资扩张。6月5日,华兰生物宣布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通过;6月23日,上海莱士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6月25日,天坛生物宣布将定向增发融资15亿元。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资本高投入行业,资本实力充足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血液制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扩张,将有效强化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在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利益。”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秋这样评价三巨头竞相融资扩张的行为。

  三巨头强上加强

  “上海莱士选择上市融资,是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一方面通过上市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另一方面,将通过接受公众和监管部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自主品牌美誉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何秋告诉记者,上海莱士此次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人血白蛋白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凝血因子类产品和特种免疫球蛋白产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研发质检中心项目和中试生产线项目。

  据了解,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年处理1000吨健康人血浆项目,新建两个单采血浆站以及改扩建6个单采血浆站。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通过定向增发募集15亿元,其中约2.5亿元用于收购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持有的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并向成都蓉生增资约2亿元;投资天坛生物大兴新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1.31亿元(其中国家投入5150万元)。

  银河证券分析师刘彦明表示,各企业争相扩大规模,新建生产线和单采血浆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血液制品严重供不应求,行业前景看好;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也在提高,扩大规模能够产生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何秋认为,成功上市将迅速提高上海莱士的综合实力。上海莱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将近一倍,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另外,成功上市有效拓宽了上海莱士的资本融资渠道,有利于改善其财务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针对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名患者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球蛋白后死亡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近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送来的江西博雅免疫球蛋白样品检查后,发现该样品存在异常,可以断定样品异常与患者死亡有直接关系。这是否会导致国家进一步加强对血液制品行业的监管,上述扩张行为是否一定能成功?何秋表示:“能否成功扩张取决于很多个因素。但无论怎样,成功融资将对企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血浆供应之忧

  目前血液制品紧缺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原料的血浆供应严重不足。根据上海莱士公开招股意向书提供的数据,2007年以来,有关部门大力整顿规范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行业采浆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7全国供浆量不超过3000吨,同比下降约40%。据了解,国内血液制品三巨头在纷纷扩张的同时,各自的产能已经有所闲置。此外,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检疫期制度将在短期内加剧血浆紧缺局面,“短期内将导致企业原料血浆存货周转速度降低,投浆量减少,对公司的经营效率会产生一定影响”。那么,企业扩张后产能闲置是否将更加严重?

  据悉,血浆供应不足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及整个行业的重视。目前卫生监管部门、血液制品企业、单采血浆站及其所属地方政府等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血浆供应量,但恢复供应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单采血浆站改制及GMP验收完毕,原料血浆供应正在逐步恢复。从中长期看,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前景乐观,上海莱士上市扩张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考虑。”何秋告诉记者,上海莱士下属单采血浆站GMP改造基本完成后,该公司血浆采集量呈现逐月增长态势,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月均增长率达12.47%。华兰生物有关人士也表示,尽管新建单采血浆站未必能采集到足够的血浆,但不建站一定采集不到。招商证券分析师李阳认为,各企业的认识趋于一致:竞争已经来临,血浆不足是短暂的,而若产能不足,对生产的制约则是长期的。所以宁愿先闲置,也要把硬件设施建设到位。

  硬件到位了,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血浆供应之忧?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天坛生物董事长封多佳提出了解决之道:适当提高原料血浆供应价格,新建单采血浆站,适当缩短采浆间隔,出于公益目的有效利用临床剩余血浆,提倡部队和高校师生定期进行无偿或有偿献血浆,同时转变认识,提高献血浆者的社会地位。

  何秋则提出加大单采血浆站建设投入,稳定并发展供浆员队伍的对策。首先,提高营养费、改善福利,在激发现有供浆员献血热情的同时,吸引新供浆员;其次,逐步扩大下属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第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单采血浆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抓住行业整顿机遇,积极收购单采血浆站及开设新站。此外,还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原料血浆利用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