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炽热的冰雪大陆(四)
(2013-02-18 06:27:12)分类: 时评 |
南极:炽热的冰雪大陆(四)
多劳多得
主权要求冻结,南极资源如何分配?1983年,南极问题被列入联大议事日程时,许多无力亲赴南极的国家要求改变南极事务被少数国家支配的现状,美国为代表的《南极条约》协商国集团坚决,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业,必须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经过激烈争吵,1988年签署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条约规定各国在南极可开发时能够享受的资源份额将由其对南极科考事业的贡献程度来决定。但因为分歧太大,该条约直到今天也没生效。但经此次讨论,此前已经产生的“投入同比分配”原则被默认。
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谁首先对一个区域进行考察,谁就拥有在这个区域建站的优先权。相应的国际惯例是建站国,就是周围科研活动管理者。各缔约国还可以申请在南极特定区域建立特别保护区,对应惯例,申请国就是保护区的管理者。申请前提是提出合理充分的科学根据。申请国毫无疑问将是最大受益者。常年站和保护区的建立,均需经南极协商会议决定。
世界各国在多劳多得原则指引下,纷纷赴南极科考,海洋开发的“插旗”行为被带到南极。本文开头所述不过是近年的最新情况。
中国南极科考建站人员回忆,当年中国科考队员准备建设长城站,相邻的异国科学家友好相助。但后来“邻居”发现这批中国人支锅埋灶准备不走了,态度马上就变了。这是非常典型的“科学合作”
。
南极的诸多考察站,实质就是势力范围。智力、阿根廷等国依靠地利,美国等国依靠国力,还大建“插旗”站。苏联在南极大陆先后建了8个常年科考站,各站之间基本等距,其布局意图明显。
为避免冲突保护南极,1991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经反复磋商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50年之内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议定书》没有对2041年之后的资源问题做出任何规定。
极地科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体现,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到目前为止,28个协商国已建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创设了许多“南极特别保护区”。
1985年以来,中国目前已经在南极拥有三个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伦站,前两个分别位于南极大陆周边岛屿和大陆的边缘地带,第三个在南极内陆冰穹A区,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南极科研的制高点。
后一篇:加拿大3000儿童冤死原住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