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大略吃德国肘子

标签:
杂谈 |
分类: 加拿大 |
在安大略吃德国肘子
李牧
俺现在住的滑铁卢市,是位于大湖区、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的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城镇。1806年,一位名叫Abraham
Erb的德裔移民,携家口在此落户,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滑铁卢Waterloo最早是以德裔聚居区的面貌出现的,历史上曾经叫柏林。
这样一个历史短暂、规模小小的城镇,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在加拿大却属于比较有名的城市。连同南部的基齐那Kitchener,三十多万人口,形成加拿大第九大城市。小城也颇有可称道处,出品黑莓手机的RIM总部在此,门诺艾特人的马车和智能手机同时成了城市特色。
滑铁卢西北角出城不远,有个小镇海格堡Heidelberg。所谓小镇,不过是围绕十六号省路和十五号省路的十字路口,有那么几栋商业、公用建筑。这里有一家餐馆大大有名,就是以“德国肘子”闻名的老海格堡酒馆The
Olde Heidelberg Restaurant &
Tavern。这家老店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了。在加拿大这个地广人稀、历史短暂的国家,稍有时间积累的玩意儿,都被刻意维护。老海格堡酒店已经成地方名胜了。虽然老旧,也与时俱进,有自己的网站http://www.oldhh.com
老店闻名已久,经常有开上几小时车来吃的美食爱好者。中国人多承认其名气,但对味道毁誉参半,所以几年下来,俺这个好吃一口的人,居然没有去。这个周末,心血来潮,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去了一趟。
能停二、三十台车的停车场挤得满满的。大木屋,原木方柱,本色天花板地板,和这一带所有的老房子感觉差不多。进门的门廊下,是一溜一人多高的自酿啤酒桶——这玩意儿对多数旅游者看着新鲜,但对俺这哈尔滨人觉得没什么意外,曾经有几年,哈尔滨到处是自酿啤酒屋的。不大的餐厅里,到处挤满了人,说话的声音不得不放大些,结果颇有几分回到中国的感觉。
连大带小五个人,要了一份烟薰猪肘、一份烧猪排猪尾、一份德式香肠,一份南瓜饼,一碗土豆汤,几杯啤酒。主菜就是这个大肘子,红通通的一大块整个肘子,足够两个壮汉吃一顿的。刀叉一上去就裂,先薰后煮弄的稀烂,味道极香,带股烟味,也挺咸的。所有菜肴,都是装在盘子里,边上配些素菜,主要是土豆泥和土豆条。肘子配的是一种酸白菜,比较解油腻。总的感觉,和中国京鲁菜系的扒肘子比较像,不像俺逛周庄时吃的万山蹄膀那么偏甜。
刀叉一下,旁边桌的欧裔老汉问了句:“味道好吧?”当然要回答好。吃完走时,彼此说了声再见。据说正宗德国人吃饭,真的是相识不相识都并桌子,然后走时打打招呼。有趣的是,店里的顾客,居然有三分之一以上明显是华人,中国人爱美食爱旅游,在哪儿都一样。至少以这家在华人地区网上大大有名的“德国肘子”来说,大批华人移民加拿大,明显带动了效益。
西餐论份儿卖,一份儿是一人的量,如果一份儿吃不了可以要半份儿。但半份儿不比一份儿便宜多少,还不方便大家品偿不同的菜肴。一人来一大碗汤,也没有必要。依西餐礼仪,分食一份,是很不礼貌的,网上也确有人号召为了维护华人形像不要这样做。俺去之前,功课做的比较好,点了三份主餐一汤一甜点,正好吃完。纯朴的女服务员接触华人不少,但显然还是个乡间姑娘,已经对这帮不依人头点主菜和汤的人面露奇怪的表情,但没有说什么。
依标准西餐规距,应该是先喝汤,再吃主菜,然后甜点,俺们这帮“死脑筋”,是一齐下家伙分食的中餐吃法。规距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家以家庭餐为号召的乡间餐馆又不是什么外交场合,吃饭是为了舒服又不是受洋罪。但小费要给的,该守的规距还要守,虽然不给小费谁也不会说什么。人家前台后灶的人忙活服务,是为了挣口饭伙钱不是为了好玩儿,小费占他们收入的很大比例。
这样一家有名的餐馆,既没有连锁发展,也没有搞成豪华高端的大酒店,包括同名的隔壁小旅馆,也是乡间旅馆模样。服务员都是穿着牛仔裤的姑娘或者家居服饰的汉子,不过加条围裙罢了。岁月在这里停滞。
饭后一结帐,连小费七十多元,还不算贵。出门时才发现,门口有个快晒没色了的菜品宣传板,上面炸鸡排、无骨虾、猪大排具全,偏偏没有这道肘子。中国人称之为德国肘子,显然是经过慎密考察的。这种考察也是颇有文化的,因为德国餐饮,最有名的就是猪肘和啤酒。
西人的名店名菜,当然不能和悠久丰富的中华美食比。一位网友讲道,
“天堂里最好的厨子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子是德国人,法国人说,当现场没有中国人时,他们才敢那么说。”俺吃的德肘子,确实在色香味上都逊法国蜗牛和鹅肝一筹。而蜗牛和鹅肝,若在中国餐桌上,不过是围碟或冷盘。
李牧署名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保留全部权利。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和我一起玩微博吧。李牧围脖
http://t.sina.com.cn/limu
http://t.sina.com.cn/limu
前一篇:加拿大的书店怎一个温馨了得
后一篇:中国加拿大 开车区别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