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脊在暗示房屋一排四间,左一间单独脊饰。
     
 透花花墙。

     
 前院天井右侧立着两米多高的戈公振半身汉白玉塑像。

     
 底座为黑色大理石,上书“戈公振(1890-1935)”楷书。

     
 正脊脊饰。

     
  窗槛木栏花饰。

     
 故居内现辟为展室,向来往观者介绍戈公振先生光辉的一生。

     
 戈公振先生自幼聪慧敏思,读过家塾和私塾,后来进入东台城唯一的高等学堂,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一。他曾给侄儿戈宝权写下两句话:“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戈宝权先生日后也成为著名的翻译家,世人熟知的高尔基的《海燕》的中文版便是戈宝权先生的手笔。
 
     
  挺身抗日救国,坦荡赤子情怀。
     
 东北调查。

     
 1932年,戈公振先生参加国联调查团。

     
 戈公振先生遭受日伪宪警的拘捕。

     
 戈公振先生从东北调查回来后,便写下报道:“除非举国一致,背城借一,不但东北无收回的希望,而且华北也要陷于极危险的地位。”后来的历史演变证明,戈先生所言完全不虚。

 
     
  戈公振先生赴东北前借道北京,去东北后又至西班牙出席国际联盟第二次国际新闻专家会议。

     
   
1933年2月,中苏宣布恢复外交关系,戈公振先生立即前往苏联进行为期三年的考察访问。

     
 他考察了集体农庄。

     
 写下了大量歌颂苏联社会主义成就的报道文章。

     
 1934年,徐悲鸿先生去苏联办画展,戈公振先生做了及时的报道。

     
  1935年10月,戈公振先生乘苏联北方号轮船回国。


     
  1935年10月22日,戈公振先生因操劳过度,染疾而逝。

     
 
中国殡仪馆为戈先生摆设灵堂,让人们凭吊祭奠。参加吊祭者有胡俞之、邹韬奋、梅兰芳、胡蝶等二百余人。

     
 戈公骨灰安葬在上海江湾第一公墓。黄炎培先生为其撰写了碑文,文中写道:“其学、其行、其志趣、其精神足以垂不朽也。”

     
 邹韬奋先生与戈公振先生生前交往密切,戈先生去世后,邹韬奋为他出版了《从东北到庶联》,以示纪念。

 
     
 当时的各大报纸,《申报》、《时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均对戈公振先生的去世作了大量报道。
     
  戈公振先生,生于书香门第,一生孜孜于新闻报业,猝逝于上海。

     
 戈公振先生讣告。

     
  戈公振病案报告书。

     
 戈公振先生被后世广为怀念。

     
 吾人纪念戈公振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光明磊落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操。

     
 知关思意毋除草,悔不学书亦种蕉。

     
 戈公振先生故居的旁边,尚有一座东台名人大观雕塑碑。碑记写道:物阜民丰,人才代出,东台历史悠久,文明源长!择一十八位贤者大家,叠名人大观碑林,谨示东台地杰人灵之一斑也。

 
     
 亭心是一块奇石。
     
 戈公振先生的名讳亦赫然在列,光耀乡梓。